第五章 经济快速发展与反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作为大元朝的开国之君,忽必烈深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立国之初他拒绝了蒙古贵族提出的把天下都建成牧场的提议,还让在全国随意圈占耕地做牧场的贵族退草还耕。



    在朝堂之上他设置了大司农,在地方又设置司农使,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为了加强管理,他还下令百姓以五十家为一社(一社即一个村子),由精通农业的人担任社长(村长),与之配套的是《农桑制十四条》,规定了村子成立的目的和义务,村社成立之后,又设置了农桑文册,来记录村社的耕作、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情况(完全是草原上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村一级组织更加完善,这也是现在自然村的雏形。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元朝创新和改良了农具,包括耧车、耧锄、辗、油榨、高转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等,在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元朝编制的)中记录了20多种。



    元朝不但在传统农业方面做出了继承和改进,同时也十分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如棉花,棉花最早出现在我国新疆,种植规模也比较小,到了元朝,在官方的大力推广下,棉花种植遍布大江南北,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为此朝廷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元初,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女性黄道婆,她对纺织技术进了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的扦(缝衣服的针)、弹(椎弓,弹棉花的工具)、纺(脚踏纺车)、织(脚踏织布机)工具,极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也正是从元朝开始我们的祖先才逐渐穿上了物美价廉的棉制衣(元朝之前的布衣受限于原材料,价值不菲,一般人根本穿不起,所以一件衣服穿几年很正常),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时元朝也十分重视经济林的种植,嫁接技术也十分发达。《农桑制十四条》明确规定农民必须要种植桑树、枣树、榆柳、果树等,并推广嫁接技术,这么做的目的却是为了防灾。这些树不但果子可以售卖增加百姓收入和朝廷税收,在灾年,还可以果腹,最重要的是,这些树的树皮大多也可以被人直接食用和消化。



    农林业的兴盛,必然促进水利工程的进步,1270年,忽必烈下令:“诸路开浚水利。”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元朝使我国水利工程的修建达到了顶峰,史称: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说的就是当时农林业兴盛的场景,连一块闲置土地都没有。



    同时忽必烈还听从汪德臣的建议,大规模推行屯田制度,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运输负担,后来,忽必烈还将屯田推广到了漠北、西域、东北,为维护大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元初一系列的改革,大元朝人口得到快速增长,最多时候达到了9830万。



    元初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也极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由于忽必烈对宗教持开放态度,虽然国教是藏传佛教,但是也允儒、释、道等十多个教派存在,大名鼎鼎的明教也是元朝时候传到中原的,宗教的传播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



    旅行家马可波罗正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大都,据他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之比。”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大都的繁荣。



    马可波罗作为外国人,能在元朝为官多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元朝的开放与包容。



    经济的繁荣,必然也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元朝很多发明创造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许多肥料、锄头、石灰、硝石等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和质量更高的“宣纸”,对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