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第三道菜前半生明君(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划这种复杂的一环扣一环的,打压世家的计划。

    崔朝等姜沃说完,并没有如往日一般,接着她的话与她讨论政事。

    而是抬手,将她方才还在挨个数政令的手握于掌心:"就今日,只闲游庐山如何?"

    


    


    浮生半日闲,这一日,可以不做宰相,不做巡按使,只做闲游庐山的观光人。

    *

    黄昏后,他们也并未下山。

    而是就住在大约海拔一千米左右,庐山之上的一处小小的镇子里。

    因庐山是名山,故而此处小镇并不闭塞,里头的居民见多了来来往往的外人,看到这种寻常四口之家的旅客配置一点也不意外。

    便是有人多打量一番,也是因为这一家子容貌实在出众。

    安置完两个孩子后,姜沃与崔朝在院中并肩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姜沃如之前很多年一样,给崔朝指天上的星辰,教他辨认。

    在山间望星,银河愈发清澈。

    崔朝便问她:"今日看了瀑布,明日你想看什么?"

    姜沃望着天空。

    其实她在来庐山之前,最想看的风景是庐山仙人洞--

    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她最熟悉的庐山诗词,那么她最喜欢的庐山诗词,还是伟人的那首《七绝》,题的正是庐山仙人洞。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成于1961年,彼时正是种花家内忧外患之际,自然灾害与外在封锁并存。

    而庐山会议后,有了这首诗。

    何等从容与气魄。

    姜沃前世初次读到这首诗就被震撼到了,格外想来庐山,可惜身体难以支撑她走遍名山大川。此番既然到了庐山,在她计划中自然要看仙人洞。

    亲眼看一看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

    不过今日来到庐山之上的小镇,姜沃已经问了不少当地人,他们却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

    庐山上关于仙人的传说也有,但还真没有一个明确的仙人洞。

    姜沃问之不得后,忽然有点明悟--难道是,此时还没有命名。

    她去系统里问一下小爱同学,她记得之前小爱就跟她讲过什么关于玻璃的有趣小科普。

    果然,小爱同学回答她:仙人洞,是传说中吕洞宾修炼成仙之所,故有此名。

    而此时,吕洞宾还没有出生。

    *

    次日晨起,姜沃很早就起来了。

    庐山上雾色蒙蒙,像是一处秘境。

    姜沃独自走在这雾气里,就像她自己,是穿过了茫茫的时间与史册来到了这里。

    连她曾经耳熟能详的仙人传说,在这里,都还是要过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后人。

    直到太阳升起,雾气散去,照亮了她眼前的层峦叠嶂,山河无边。

    此时她的心情,与以往都不同。

    姜沃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在这样的心绪中,想着她要写给媚娘的信--

    也就是她送给江南西道世家的最后一道大菜。

    也不准确,应该是送给这大唐十道中,无数违律侵占田地的士族名门,一场持久的盛宴。

    这道政令,同样来自一位很出名的皇帝。

    也算是一个......不,半个明君。

    李隆基。

    姜沃拟定的第三步,正是开元年间的政令-一检田括户。

    唐玄宗之时,大唐已经开国百年,土地兼并越发严重,也多有失去土地破产的百姓变成流民流户。

    连当朝宰相都毫不避讳说出'多见世家、勋贵、朝臣广占良田'等言辞。可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大影响到了国家的税赋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颁《置劝农使诏》,开始施行检田括户--他在天下十道设置了'劝农使'和'劝农判官',来厘清土地人口,凡是违背律法占据的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失田亩的百姓。

    检田括户后,'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国库大大丰盈。

    开元盛世,亦少不得'检田括户'之功。

    这一封信,姜沃是写给媚娘,也是写给自己。

    检田括户这件事,开始就并不容易,要长久坚持下去更难。

    开元年间的李隆基坚持了十多年,在这期间,时时小心调整方向'留心时政,革去弊讹'。

    他曾缔造一个盛世。

    然而后来,或许是累了,或许是觉得已经盛世安稳。终究是变成了'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的帝王。

    那她们呢,又能坚持多久?

    如今天后刚刚摄政。

    她与媚娘才至不惑之年。

    曜初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太平和婉儿更小。

    在这庐山之上,在这乱云飞渡的险峰之上。

    姜沃坐在一块山石上,看完了一场日出。

    她比从前任何一刻都明晰:大道远而难遵,无论前路何其折远,她会陪她的君王,坚持走到最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