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豆花烧脑花二更合一,234w营养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近些年中原的气候大致是温暖的,但出现了一些,隔一两年就往下拐一下,给中原各国一点小小的冬季震撼。<br>


  <img src="
">


  楚国不如赵国那般靠北,但习惯了在郢都的生活,贵族们北迁到江淮平原的时候,冬季总是觉得有些不好过。


  穿丝绸衣服凉了,若遇上下雨,冷飕飕的更是难受;穿毛皮衣服又热了,闷着让人心发慌。真是令人难受。


  楚国祖地原本在长江以南,所以衣袖和衣摆都非常宽大,就为了通风。


  现在他们到了江淮之地,冬季那风一吹,冷风嗖嗖嗖往里灌,丝绸里衣得穿好几层。


  若现代人来到了如今的江淮平原,会惊讶于气候的温和,表示连羽绒服都不用穿,里面一层针织衫,外面一件风衣,就足以过冬。


  但北迁的楚国贵族着实这么多年了都没能习惯江淮平原冬季的气候,更何况这些年气候的小波动,更令人懊恼。


  吕不韦带来的棉布,正好弥补了他们的需求,得到楚国贵族的一致热捧。


  至于“秦国”特有什么的,他们可不会想什么“资敌”的事,反而越是他国独有的东西,越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


  朱襄系统出品的棉花是后世经过多次改良的优质中绒棉品种;雪姬制造出的纺织机,纺织出来的棉布质地细密。两者相加,连原本时空中明清时期那些土棉布都无法比拟,达到了“洋布”的程度。


  楚国贵族摸着柔软结实的棉布爱不释手,特别是习武之人,更喜欢这种易于吸汗的布料。


  夏穿绢丝冬穿棉,就成了楚国贵族的共识,连中原五国都刮起了棉布风。


  魏国和韩国面临秦国兵灾,上层贵族们也不忘记争相高价购买棉布,炫耀自己的新衣服。


  前线将士的战死和后方贵族的醉生梦死向来同时存在,并不值得多费笔墨。


  与吴郡隔江相望的广陵扬州一城在楚怀王时修建,依托长江和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水的古运河航运灌溉便利逐渐壮大。


  吴越之地被秦国所夺,楚国驻兵广陵,依托长江天险防备秦军,但广陵和吴郡的贸易却没有任何限制,反倒因为秦国开发吴郡而更加兴盛。


  商人们总是追逐市场“风口”的。秦棉如今就是楚国市场的“风口”。


  长江上南北往返的商船络绎不绝,秦楚两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中收受好处。


  李牧统计完今日秦军收受的“犒劳”,道:“修理战船的钱赚够了。”


  王翦见着李牧这一副商人做派,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作为十分传统的秦将,王翦已经习惯了秦王给多少兵就用多少兵,给多少钱粮就用多少钱粮,顶多城破后大肆搜刮的作风。


  李牧在这方面简直不像个将领,而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从补充兵源到自筹钱粮,若不是朱襄和公子政在吴郡,王翦都担心有人说李牧要造反。


  王翦提醒过李牧。李牧先惊愕了一会儿,然后苦笑说“穷怕了”。


  李牧立刻给秦王上书反省,请秦王派人来监督。


  当时秦昭襄王正在病榻上,闻言后写信骂了李牧一顿。


  赵王容得下你,寡人难道容不下你?寡人的后继者也都能容得下你!且自主行事!


  李牧看到秦昭襄王的信后没有松一口气,他虽然行事上仍旧自主性很强,但每次行动之时,都会将自己要做的事详细写下,递送给秦王。


  按照朱襄所说,这就是“定时报告很必要”。“定时报告”中如果夹杂一些私人信件,就更让君王放心。


  所以朱襄和他都得到秦王允许的“自主行事的权力,从子楚等人悄悄传来的密信,两任秦王都对朱襄和李牧,比对那些没有自主行事权力的郡守们更信任。


  朱襄此手,是从雍正和宠臣满保的信件中学来的。


  闽浙总督满保每次给雍正递折子说军政大事时,都会夹杂废话折子,即后世网络上热门段子“荔枝好吃芒果好吃皇上吃不吃”。


  满保作为清朝难得重视沿海防线的能臣,在南部沿海增加了一千多炮位,鸦片战争时都靠这些老旧炮台打仗,写这些折子当然不是犯蠢。


  权力越大,就越不能只写冰冷的报告。君王给了你很大的权力,就是与你关系亲密,这时候与君王拉拉家常,说说废话,才能增进感情。


  李牧从朱襄这里学到了一手,现在交给了王翦。


  他命令秦军放心大胆地收商人给的贿赂,然后如实上交,他会用这些钱财改善兵卒生活。


  兵卒们都很信任李牧这个从来不克扣粮饷的将领,乖乖照做。


  李牧将收受贿赂的名单一式三份,一份存档,一份给嬴小政,一份和部分特产一起递送给秦王柱。


  这不仅是他与秦王“拉家常”,也是将“污名证据”递送给秦王。


  朱襄提醒他,将领要学会无伤大雅的自污,收受商人贿赂正好就是“无伤大雅”的自污,就算被人知道,顶多就是迁官免职。


  王翦在李牧这里学到了自污,但还没学会怎么做生意。


  <img src="
">


  做生意什么的,他真的不擅长。他能不能只领兵作战,打完仗就回家享受荣华富贵?


  李牧这是奔着武安君去的吗?他怎么觉得李牧这是奔着相国去的!


  这一手盘活吴郡和秦国舟师的本事,李牧你去当相国都绰绰有余了。


  李牧只面无表情告诉王翦,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赵武灵王建立雁门、云中、代三郡抵御匈奴,李家从此在三郡世代为将。但赵国的主要精力都在中原,兵粮都紧着中原。他在雁门为将时,正好处于胡人壮大之时。


  除了匈奴之外,因在匈奴之东而被称为东胡的草原游牧部落也十分强盛。匈奴和东胡在水草丰茂时相互争斗,冬季水枯草黄时就结伴共同北下入侵中原。


  李牧面对如此强敌,兵不够粮不够,没点经营的本事,怎么守住雁门、云中、代三郡。


  王翦一边苦哈哈地跟着李牧学他不擅长的东西,一边开玩笑道:“等你把雁门、云中和代三郡经营妥善,那北方三郡岂不是成了你李牧的封地?你确定那时赵王不会杀你?


  李牧继续面无表情道:“那时你恐怕正好奉政儿之命前来伐赵。政儿不是说了吗?要用离间计杀我,大约就是以此为借口。”


  王翦大笑,被李牧比下去的苦闷终于消解。


  看着王翦大笑,李牧踹了王翦一脚,然后心里忍不住叹气。


  虽自己已经不在赵,却看到了自己若在赵的穷途末路,他心情十分复杂。


  在李牧的放纵下,带着各种使命的楚国的商人们很快就发觉了秦棉的秘密。


  秦棉居然是从地里种出来的?秦国能种,我们楚国当然也可以!


  很快,他们就偷偷购得了棉花种子,并勾结匪徒绑了会种棉花的老农离开。


  若是直接绑架,李牧都会在岸上拦下,该杀的杀。这也正好给楚国人一种秦国人很重视棉花种植技术的错觉。


  之后商人换了一种方式,去派人偷师,或者去来到楚国经商的秦国商人比如冒充自己门客的吕不韦求购会种棉花的老农,这才将棉花技术带到了楚国。


  在这个时代,种植技术不好保密,传过去很容易。楚国人并没有发觉,秦人有故意放纵。


  李牧故意在江边搭建刑场,公开对不守法的商人行刑,被商人传到楚国贵族耳中,成了秦国为了保密棉花的种植方式而杀人。


  既然秦国人如此重视棉花种植的技术,楚国贵族当然立刻划分田地种植棉花。


  代理吴郡郡守嬴小政立刻派李斯出访楚国,向楚王严正抗议楚国偷棉种的行为。


  楚王的使臣严厉地驳斥了李斯的荒谬,说楚国自古以来就有棉花种植,只是之前不流行这个。


  现在棉花不就是在吴越之地种吗?吴越之地本就是楚国的领土,所以楚国人把棉花带到了江淮平原。


  <img src="
">


  说棉花这种利民的东西,朱襄公肯定愿意给天下人分享。难道朱襄公愿意让天下人冻死吗?


  听到对方侮辱朱襄,李斯心中生出了真实的怒气。


  他知道自己气量狭小、心思阴暗,连视他为挚友的韩非都深深嫉妒。即便他自认为,如果为了自身利益,他恐怕连朱襄都能陷害。但如今听到有人侮辱朱襄,李斯的怒火也难以抑制。


  “朱襄公当然怜悯庶民,但现在用棉布的是庶民吗?”


  李斯冷哼,将如今秦地商人对棉花的收购价格,和棉布在各国贩卖的价格报出。


  “你们一群酒足饭饱的之徒,嘴里居然说着朱襄公不与你们分享,朱襄公与你们分享什么?分享如何不饿死不冻死?


  “如果你们能让庶民也穿上棉布,别说朱襄公,我李斯都敢在这里保证,秦国不仅不再追究你们偷棉花之事,还派人来教导你们种植棉花。”


  “我敢立字据,你们敢吗?!”李斯冷笑道,你们敢吗?!”


  他环视了楚王朝堂上的人,无一人敢与他对视。


  李斯当然知道,楚国没人敢应这件事。


  棉布现在是贵族最爱的布料,如果庶民也一同穿棉布,那么贵族的脸面何存?


  吕不韦曾经告诉过李斯,他之所以疯了似的想往上爬,除了想要更大的富贵,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商人,即便有很多钱,也不敢放开了享受。


  他们衣服上的花纹、佩戴的装饰都有严格控制,不能与贵族等同。有些国君或者封君甚至连庶人穿着布料也加以限制。


  秦国其实也有这样的规定,比如庶民不能穿什么颜色。但秦国人尚黑,黑又耐脏,上下皆穿黑色,所以只从穿着上,庶人和贵族的差距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朱襄公从来不管庶务,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是在田地里与庶民耕地。”李斯收敛怒气,语气平淡道,“若你们非得让朱襄公操心此事,那么我便回吴郡去寻朱襄公询问此事。但朱襄公愿意给你们楚国分享棉花,你们楚国敢要吗?”


  说完,李斯不顾楚王还在,起身拂袖而去,大步迈出楚王宫。


  他一介使臣,居然背对楚王离开,嚣张跋扈至极。


  楚王脸色大变,几近呼人拿下这无礼之徒,但思及秦国强势,强忍了下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