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大汉后世谈七组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全本免费阅读.cc

    汇报已毕,御史大夫与票姚校尉一起行礼告辞,既是要协商羽林军的种种事务,又是要向廷尉与少府转达天子的口谕,一刻也不能迟缓。皇帝挥手命亲随将重臣们送出,但下令之后却又略停了一停,忽的一指张汤衣袖中露出的半截纸张:

    “把这篇文章留下吧。朕再参详参详。”

    可怜御史大夫猝不及防,闻言手都是微微一颤??方才趁着霍去病放下论文行礼,他长袖飘飘衣衫翻滚,悄无声息的将那篇令皇帝与皇帝重臣都万分尴尬的白纸给抽了回来,举止之间轻灵巧妙不露痕迹,尽显朝廷重臣无与伦比的情商。

    但而今圣口一开,张汤以绝世情商为皇帝搭的这个台阶算是塌了个干干净净。御史大夫不敢多言,取出文章双手交予侍卫,而后倒退着走出圣上视线以外,一面低头快走,一面还在心中打鼓:那篇难以理喻的论文毕竟是经由他的手亲自带来,要是皇帝看过后百思不得其解,恼羞之下会不会有所迁怒?

    眼见重臣们的身影消失于视线之外,皇帝才拿起那叠厚厚的黄纸。他翻阅几页依旧是一窍不通,却抬手召唤出了光幕。

    光幕上的种种细节一扫而过,皇帝的目光落到了最后一行大字上。在详细严谨的分析之后,天幕对这份论文的判断是“有重要影响”。

    要知道,大汉开国七十余年,迄今为止能被天书看得上眼,有资格评价为“有影响”的学说也是寥寥无几,除了《九章算术》与冶铁术这两个bug以外,也就只有关中女工们在纺织技术上的革新,能跻身于“影响力”的行列了。而此区区一篇论文的效用,便能抵上千百工匠半生的苦功么?

    饶是早就有所预料,但差距大得如此惊人,皇帝亦不由惊愕。他揭开黄纸上的弥封,封条下却是个闻所未闻的姓名。不但未曾被搜罗人才的御史公卿们发掘,即使是天幕所自后世所提供的重臣名录之中,也从未见此人影踪。

    显然,这本该是一个被大汉经术取士所遗漏的偏才;只需皇帝考核的方针稍稍变动,便立刻展示出了如此强力的才华来。

    而纵观中原上下,被遗漏错失的人才,又到底有多少?

    皇帝沉吟片刻,以拇指在黄纸上稍稍掐了一个指甲印,而后递给了随侍在侧以眼观心的春陀。太学取士是朝廷抡才大典,体制严苛精密

    之至只有圣上才有特旨拔擢异才的权限只要负责批阅试卷的博士看到这个指甲印自然心领神会能给出妥善的安置。

    即使是如此超凡脱俗的人物在宏大的变法布局中也不算什么。但出色人物涌现得如此之快却实在出乎皇帝的预料以至于他都稍稍沉默而后出声感慨:

    “中原人才之盛一至于斯么?”

    贤才多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说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caixs?com?请来才小

    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哪个雄才大略开创功业的君主会嫌弃自己手下贤才过多?可人才虽尔如斯之盛皇帝手中能供应的官职却是屈指可数远远不足以满足这些无边无涯前赴后继的人才。而满地寒窗苦读却不能一展所长的人才那可是举国上下最危险的地雷。

    不要忘了当年的大汉可就是被一群不得志的六国游士硬生生给扶持起来的……

    皇帝自然知道这亡秦的教训。但官位是朝廷的名禄真不是能随意妄动的橡皮图章。他扫过侍奉在侧的中常侍眼见春陀垂首肃立恍若不闻终于开口下了谕令:

    “先叫主父偃来再去东宫博望苑宣读朕的旨意让汲公明日申时二刻来见朕。”

    ?

    当皇帝的旨意晓谕内外之时于前年获封临淄侯食八百户的太子太傅汲黯正在东宫为太子讲学??不与其说是“讲学”倒不如说是“听讲”。这数日以来汲公特意延请了被征辟为太子舍人、农学博士的赵过请他入东宫讲解培育新种、改良耕作的种种体会。

    农耕之事也能登东宫大雅之堂无疑是在践行汲公“百工百业各有其道”的新学所谓以实事求是而求治国之道的立身法门。此举开前所未有之先河自然引得朝堂中哗然一片。但哗然归哗然却并没有什么够份量的指责不过私下议论而已。

    如此众人钳口原因倒也很简单:东宫固然是储位重地但当家作主的太子而今却才只有八岁大小;面对此八岁大小的幼儿道德君子们有再多手腕也实在无法上纲上线就算恳切激烈说到了极处皇帝只需轻描淡写说一句话就可以将此慷慨陈词抵消得干干净净??所谓“小孩子不懂事闹着玩的”。面对着这样绝妙挡箭牌公卿们又能再说什么?

    再有就算不是小孩这太子的帐也实在是不好算的……当年尚在东宫的棋圣孝景皇帝陛下还曾一棋盘将吴王

    太子的脑壳给掀了呢,那不也无可如何么?

    而骤然荣膺宠命、特蒙东宫召见的赵过,就真正是此生意料不到的狂喜了。他虽然也曾受业读书,但在经术策论上并不出彩,实在难以望董仲舒主父偃等人之项背,而平生所长者,却是并不为朝廷所推崇的农耕之学,与“独尊儒术”的方针实在格格不入;要不是汲大夫公然倡导“唯才是举”、“日用即道”,赵过此生恐怕都不会有被征辟任用,乃至面见东宫的机会。

    赵过感此知遇之恩,自然是要肝脑涂地,以报圣主;但东宫交付给他的任务,却颇为怪异,竟是让他在博望苑开辟的所谓“实验田”中,演练他积年所学的一切农学见识,展示新的耕作之法。而整个演练的流程,则是复杂详细琐碎到了极致??既要拟定实验的计划、安排记录的人手,又要额外设置什么“实验对照组”、排除干扰因素,还额外自太学延请了数位精于算学的博士,负责在作物收获之后搞什么“统计”。

    ??不过是种一种地而已,至于么?

    农耕上的实验可不是好开展的。赵过整整在试验田中泡了两年,才终于略有小成,捞到个能向皇太子当面汇报的机会。而在整理总结之时,当日那细密流程的好处,才逐步展现了出来??不同于古籍中在记录农家密典时的含糊朦胧措辞不清,实验的整个来龙去脉及最终结果都展现得清楚明白、一丝不乱,再无一点反驳质疑的余地。如此准确详细,超越前贤何止百倍?

    赵过可是能独自开发出代田法与耦犁的狠人,货真价实的上古科研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