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大唐后事谈五李丽质视频片段(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李丽质……李丽质微微瞪大了眼睛。显然,皇帝疼爱子女无微而不至,绝不会吝惜这上苍所赐的天幕机缘。长乐公主与太子及魏王在宫中久居,彼此都曾听过父亲或有意或无意泄漏出的
天幕消息。宰相们频繁入宫议政对这秘密也是心照不宣。
只是心照不宣归心照不宣被杜公直白揭露还是猝不及防。
李丽质犹豫了少顷承认道:“是的。”
“老臣想来也是如此。”杜如晦道:“那么殿下知道‘朱元璋’这个人么?”
“……知道。”李丽质低声道:“陛下??阿耶曾向我提起过他说他是后世一位再造华夏混同南北的君主因此对他极为赞许。”
“陛下的评论实在是中肯。”杜如晦喃喃道:“不错以老臣之见这位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功业也恰恰在‘再造华夏混同南北’这八个字……公主可能不太明白但如天幕所说在这位乞丐出身的开国皇帝之前华夏已经是衰微而不绝若缕。彼时长江南北分裂三百年有余而燕山以北的所谓‘燕云十六州’则已被胡人统御五百余年之久了。五百年的腥膻胡风呐……“
“天幕说当朱元璋起兵的时候长江南北的人心已经近乎是分裂独立彼此视为‘南人’、‘北人’相互敌视攻讦目为异类。至于同为汉人的回忆则已经是飘渺遥远再也不可追寻了。而朱元璋……朱元璋就是要在这样的境地下再次统合南北重塑华夏。这样的功业……”
说到此处杜如晦再次轻轻咳嗽。待喘气已毕他仰头瞻视窗外眺望那澄澈如水的天空如此端详片刻终于低声开口:
“……真是艰难呐。”
“老臣卧病在此再无作为。生平最后要办的大事是希望为朝廷教化这陇右诸州涤荡此地腥膻蛮夷之风复归于华夏。只是老臣的心志虽尔雄壮但到任后稍一举措却是无处不觉掣肘事事都难料理。”杜相公一字字道:“这还不过是被胡人沾染了百年的区区一道之地而已。朱元璋时北方被夷狄所踞五百年之久他又是怎么扭转乾坤混同南北的呢?唉事非经过不知难果然只有自己上手了
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却也真是毫无遮掩字字锥心锥得李丽质都有些坐立不安只能硬着头皮安慰:
“……相公太过谦了。”
“谈何过谦?”杜如晦摇头:“若以天幕的评价能在历史地位上与这朱重八相较的
皇皇大唐之中也唯有你父皇可堪一比了。更何况人家还是乞丐出身……与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只能叫老臣惭愧而已。不过见贤思齐焉老臣特意上奏请求陛下告知当日洪武皇帝朱元璋再造华夏的种种举措。而陛下赐给了臣一封密函……”
说罢他抬手按动榻前小几的机关从暗格处抽出了一张绢帛双手奉予长乐公主。
“公主不妨一看。”
李丽质不明所以为方便老臣细听接过绢帛后直接念出了声来:
【朱元璋与南北榜案】
她停了一停纳闷这“混同华夏”怎么能与大案有关。但还是读了下去:
【明洪武三十年已经走到生命尽头老病而垂危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主持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恩科。翰林学士、湖南大儒刘三吾等主持殿试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于是舆情哗然天下侧目而视称此榜为“南榜”??科举榜上竟无北人姓名非南榜而为何?
为笼络人心而开的恩科竟然出了这样前所未见的异闻皇帝自然不满之极于是令张信、戴彝、王俊华等再次阅卷选拔北人中文理出色者入第。而诸儒臣核查数次却回报称刘三吾评判并无差错并指斥北方士子的策对“文理不通”、“多有悖逆之处”不录取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当然这份奏报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快便有官吏上书弹劾张信等故意选取鄙陋不堪的试卷来迎合刘三吾。这笔笔墨官司再次打到了皇帝那里而接到奏报的朱元璋再没有花心力去调查什么是非曲直他径直下旨:刘三吾流放;张信、戴彝等二十余考官凌迟处死;被刘三吾取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则一同戍边。同年夏日皇帝亲自策问再取北面士人六十一人号为北榜。
洪武年前最后一场大案至此终于告一段落。】
读到此处李丽质不由停了一停。
杜如晦咳嗽着问道:“殿下以为如何?”
到底是皇帝的女儿长乐公主倒没有被朱重八那一气凌迟二十余人的狠辣手段镇住(好吧的确很惊悚)而是犹豫了片刻:
“这南北榜案似乎不止是一场考试的问题……”
“殿下很敏锐。”杜如晦点了点头:“殿下再往下看吧。”
【
显然作为洪武皇帝此生最后一次的大案南北榜案绝不缺乏热度。而由于朱重八处事一向的严苛、狠厉不留余地
也正因为如此自晚明以来为此案辩驳的声音便不在少数。不少人都曾指出刘三吾选中的状元榜眼探花皆非湖南人看不出偏袒家乡的私心;再审的考官张信与刘三吾多有不睦似乎并无迎合刘三吾的动机。而南方士人这样罕见的优势也不是没有缘由??在蒙元百年暴?政之后北方的人口经济都已经濒于崩溃;乃至于徐达率军北伐之时在原人烟密集的华北平原上看到的竟是一片荒野可谓凋零已极。文化随经济一同衰退有这个结果很奇怪么?
这些解释是否合理呢?其实很合理。毕竟吧就算休养生息到了永乐帝的时候北方的人口都只占天下区区三成不到其余建设则更加凋敝。而且天下儒宗一向在江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巨大优势总不能忽略。
那么既然如此合理这些解释又是否正确呢?
正确个屁!
??某种意义上所谓的人口、经济、文化都不过虚浮的掩饰而已;其实整件事情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科举科举皇帝重视之至的抡才大典难道真是给你们这些大儒用来考验文化用的么?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儒生觉得科举就是普普通通正常不过的一次考试吧?
说白了科举??尤其是南北案中已经走到最后一步殿试的科举它真正的本质最根本的色彩从来不是什么“考试”而是“用人”;不是什么刷题内卷而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它是皇帝网罗天下人才收买南北人心与整个统治阶级分享权力的手段;至于什么“儒学”、“策问”不过是为了合理化这赤?裸裸的手段为它笼罩上的一层温情脉脉的轻纱而已。
轻纱当然很美但轻纱永远是轻纱绝不可以喧宾夺主。
而现在主持科举的大儒们却在一场至关紧要的殿试中将一切北人摒除在外而由南方包圆了所有的名额。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