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1994舌尖上的中?(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 毕竟李艺书这个导演能刷点野鸡奖,巩丽就不太好刷了。

    巩丽好奇地问道:“艺书,你说今年柏林跟戛纳,我能拿到最佳女演员奖吗?”

    “戛纳不好说,柏林还是有点希望的。”

    《活着》中最出彩的还是葛友出演的富贵,更能吸引评审团的关注,而巩丽出演的女主家珍,演技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在镜头数量包括情感层次方面,远远不及葛友的“富贵”。

    听见这话,巩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中央车站》她演的是绝对女一号,真正的大女主电影,包括小演员也只是

    一个陪衬,《活着》就不同了,她成了陪衬。

    巩丽感叹道:“希望柏林能拿奖吧。”

    “问题不大,到时候我会让邱总帮忙,让他全力公关你的最佳女演员奖。”

    李艺书想了想,在清楚拿不到金熊奖的情况下,拿一个最佳导演奖意义不大,还不如给巩丽姐推一下,让她拿到柏林影后的桂冠。

    参观了一圈巩丽文化展览中心后,二人开车返回了酒店。

    途中李艺书也是打了个电话给老师司徒兆敦,跟他聊起了纪录片的事。

    对于李艺书提出想要拍一个时代变迁的纪录片,司徒兆敦是支持的,他本身就是国内纪录片之父,对纪录片是情有独钟,自己的学生想要捣鼓一部纪录片,那必定是全力支持。

    但是对李艺书提出记录时代变迁这个话题,他觉得还是有点过分沉重的,现在下岗潮已经开始了,报纸上报道的次数也开始变多,要是不想着播出那也没什么,可要是想要在电视台播出,那负面情绪太大。

    “用美食来记录怎么样?”

    李艺书脑海中蹦出了后来那部轰动全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

    当初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李艺书也是被其中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各色美味所吸引,但是再过十年,他看的不再是美食,而是时代的变迁。

    从2012年开播第一季,到2024年李艺书重生之前回顾,12年的一个轮回,纪录片见证了祖国从发展到富强,人民从慵懒到内卷的高度变化。

    2012年的内地,还没有那么内卷,老百姓早上还是懒散的起来,走向楼下的早点店,吃饭慢悠悠的不急不缓,年轻人也是大快朵颐。

    12年后,除了老人依旧是不急不缓,早起的年轻人早已没有了享受晨间美食的乐趣,有的只是为了尽快吃饱果腹赶去上班。

    这个变化也恰好能对应这个时代。

    吃大锅饭的国企职工,再到下岗浪潮下的个体户,用各地美食串联起时代的变迁。

    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见微知著”。

    食物是人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透过吃饭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事情,看到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与伴随时代的阵痛。

    现在拍也是最适合的,因为97-98年真正的下岗潮出现,那可就是几千万人下岗。

    “好好!这个好!”

    司徒兆敦兴奋不已:“艺书,你这个想法好!你什么时候回北电一趟,我们俩好好讨论讨论。”

    “不急的老师,我这最近有点事要忙,等回头我写好了企划书。”

    聊了几句,李艺书挂了电话,就见到巩丽满脸崇拜道:“艺书,我才发现你原来这么有才华,以食物串联时代的变迁,既不必担心纪录片的话题沉重,还能让有心人发现其中的变化。”

    李艺书眉毛一挑:“巩丽姐,什么叫才发现啊,我不是一直都有么!”

    巩丽满眼柔情道:“是是是,一直都有。”

    .............

    第二天李艺书就独自坐飞机去了香江。

    这次来香江,主要是为了《红番区》剧组的事。

    他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基本都搞定了,《朗读者》如今剪辑已经搞定,正在进行后期配乐中,距离参加威尼斯电影节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倒也不急于一时。

    这次月中李艺书要去美国那边参加金球奖,二月底又要去参加柏林电影节,时间上还是忙赶的,他得先把剧组给搭建起来。

    香江尖沙咀,艺术(香江)电影公司。

    会议室内。

    邹汶怀跟程龙二人都亲自过来了。

    李艺书跟二人握手坐下后,这才歉意道:“不好意思邹先生,程先生,这段时间事有点多,耽搁了《红番区》的事。”

    “哈哈,没事的李导。”

    程龙笑呵呵道:“我这之前手头上的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