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冰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珍嫔即为今太后,她作为先帝妃嫔时的起居注也一并在此。我很快就翻到了康元十三年的记录,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日夜宴后,废后一向喜欢的戏班子排了几出新戏,也被邀来表演。其中一出《桑园寄子》,因有对父子感情的刻画,触动了前些时日才丧父的静贵人,使得她一时失态,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本该引得同情怜悯,废后却嫌哭声扰了她的兴致,不耐烦的下了处罚。静贵人吓坏了,连连求饶,废后不为所动。

    就在拉她出去挨打之时,珍嫔站了出来,一替静贵人说情,解释正因戏班子唱的好,才会引人入情,算是赞废后眼光之高;二又借戏班子刚刚唱毕的《汉明妃》行谏言,宽和贤明,方可辅佐江山,承后位之重。

    或许珍嫔觉得自己说的很委婉了,静贵人的过错也实在不至于挨打,希望废后能借坡下驴,就此罢手。然而废后岂是好说话的主儿?当场暴怒,斥其牙尖嘴利不尊上位,其心可诛,其行较之静贵人更为可恶,便将笞刑转罚于她。

    也即,珍嫔这次挨打,是替静贵人出头所致。好在,板子尚未落下,先帝获悉消息赶来,维护之际自然又与废后争执不休。

    此事在先帝、废后、珍嫔、静贵人的起居注间均有记录,在后宫纷杂的情景中,算不得什么大事。但人物性情与关系,倒是可见一斑。

    废后暴虐成性,果然不是冤枉,折辱嫔妃,毫无怜悯之心。这在任何影视剧中都该失宠的节奏,放到先帝后宫中,竟只是引发二人争吵,先帝竟无任何处罚贬斥之举。

    当时是康元十三年,太子尚未监国,胡氏外戚也远未成气候。也即,废后身后的势力,并不是此时先帝宽宥的缘由。而就之后废后对其他嫔妃的狠厉来看,她也并无触动,依旧我行我素。

    这说明什么?帝后失和、夫妻离心、另有爱妃或许都是真的,但先帝心中,对废后还是充满了感情,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容放任。

    至于珍嫔,明知废后脾气暴躁,当日冒着风险也要替静贵人说话,固然有她是宠妃的底气,大抵也是因为静贵人与其交好,是闺蜜好友的缘故。

    我索性将静贵人的起居注翻开,不出所料看到了“太妃”字样。

    没错,这个静贵人,就是三殿下口中的“静太妃”,也即去年主动跳出来的第三个凶手。

    较之其他在先帝时期就去世的同伴,她的记录丰厚的多,不过大多都伴随着“胃口不佳”“传太医”“久病未起,无进食”等记录。

    待到先帝去世,她从静嫔晋为太妃后,记录也基本没变,除了增加了大量重复的“礼佛抄经”“陪侍慈宁宫”。

    而康元十五年一条记录“八月初一,皇六子早夭,年不满三岁。静嫔哀恸未进食。”也能和她自称的动机相对应。

    这么看来,早夭的孩子的确是静太妃的心病,她为此不思饮食、不顾自身。那么,因嫉妒做出害人之举,也不意外了。而事后的礼佛行为,的确可以看作是忏悔,是赎罪。

    我悄然阖上静贵人的起居注,一个想法油然而生。

    珍嫔与静贵人往来经常,关系密切,从起居注中不难看出。或许,谢宁轩说得对,这真的就是太后在得知她居然杀了自己另一好友时而崩溃病倒,事后不愿再查的缘故。

    手心肉手背肉,太后夹在中间极其痛苦,不敢面对。索性便将往事封存,反正斯人已逝,追究到底,若是发现好友其他不堪该怎么办?亦或者,查实了她的罪行,难道还能开馆鞭尸,在史书上落定她的罪恶吗?琳妃已去,是谁杀的,真的重要吗?毕竟废后、淑妃,对她,也实打实下了毒手的。

    或许是我想多了,太后在此事上的私心,或许并无苟且。

    但从圣上不愿罢休,硬要谢宁轩查出个所以然来看,养母之死的玄机,他是无论如何不愿囫囵吞枣的。

    我叹了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