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襄安郡君,确实(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平静的声音从书页后传来。“他才刚回京,不用急着过来给朕请安。让他先留在府中休息几日,等到脑子想清楚了,再进宫不迟。”
内侍总管领命退下,派自己的干儿子去一趟承恩公府,给何泰传话。
正站在暖阁门口闭目养神,身侧
响起一道脚步声。
“干爹,我回来了。”
内侍总管睁开眼睛,见干儿子崔弘益站在自己身侧,满身风尘仆仆,显然也是刚从燕西回到京师。
内侍总管问:“此行还顺利吗。”
崔弘益笑道:“除赶路遭了些罪外,都很顺利。”
“怎么也不先回去换身衣服?”
崔弘益从怀里掏出一本包装得十分精细的书册,小声解释道:“这是我从燕西带回来的话本《清燕西》。”
“过年期间,这话本和话本改编的戏曲,在燕西深受欢迎。里面的主人公,正是何泰何大人、端王殿下和襄安郡君。”
“我想着陛下会感兴趣,就赶紧先给干爹送过来了。”
内侍总管赞许地看了崔弘益一眼。他收了不少干儿子,在这些干儿子里,要说最机灵最有眼力见的,还得是崔弘益。
“行,我这就给陛下送进去,你也赶紧回去换身衣服,免得陛下等会儿要传召你。”
等崔弘益转身匆匆离去,内侍总管捧着书册,再次回到内殿。
景元帝手里的闲书已经换了一本,见内侍总管进来,随口道:“方才是谁过来了?”
“是崔弘益,他刚回到宫里,就急着给陛下献宝来了。”
景元帝顺势看向内侍总管手里的话本:“这就是他给朕献的宝?”
“据说是燕西近段时间最有名的戏文。戏文里的主人公,陛下还都认识呢。”内侍总管特意卖了个关子,没直接说是哪几个人。
景元帝眉梢一挑。
他都认识?
景元帝将手中的闲书丢到一边:“那朕可要好好瞧瞧。”
大燕的话本行业很繁荣,景元帝闲着无事时,也会读一读民间近来颇为流行的话本。
以他的眼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在看完第一话后,也不由露出会心一笑。
谁能想到,话本里的熟人居然是何泰。
景元帝兴致盎然,翻开第二话。
看到在第二话里出场的那位“霍襄安”时,他微微一愣,下意识坐直了些,放慢阅读速度。
这一看,就看到了用午膳的时辰。
有宫人进来请示内侍总管,问是否要给陛下传膳,内侍总管瞧了瞧正看得入迷的景
元帝,也有些为难。
正在纠结之时,内侍总管就见景元帝放下了手里的话本。
“赶紧让人传膳。”内侍总管长舒一口气,走回景元帝身边伺候,“陛下看了许久。”
“是吗。”景元帝没注意时间,“几时了。”
“御膳房问了三遍是否要传膳。”
“那确实有些久了。”景元帝随口应了一声,余光扫见话本,摇头笑了笑,“崔弘益在哪儿,让他来见朕。”
崔弘益回去沐浴更衣后,又赶紧来殿外候着,所以景元帝一召见,他立刻就进来了。
等他行过礼,景元帝问:“这出戏,在燕西有多流行?”
崔弘益将他知道的情况都说了。
景元帝指尖轻轻敲着《清燕西》三字:“你有看过这出戏吗?”
崔弘益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神情:“奴才起初只是让人买了话本,担心陛下问起话本内容,就在路上抽空看了看,结果看入迷了,就没忍住,耽搁了些时间去看了戏曲。”
崔弘益敢如此回答,显然也是知道景元帝不会在意这些小事。
景元帝哈哈一笑:“无妨,别说是你,朕读完这话本,都可惜未能亲见戏曲。”
“朕问你,你看完话本和戏曲,对哪个人印象最深。”
崔弘益不假思索:“戏文里的霍襄安。”
“这是为何?”
崔弘益思索片刻,谨慎答道:“奴才以前也看过一些戏曲,像何尧、霍校尉、督军这样的形象,奴才见过不止一次,只有霍襄安这个形象是第一次见。”
“不瞒陛下,奴才会厌恶何尧,会同情霍校尉,会欢喜于督军秉公执法,但对于霍襄安,奴才是既仰慕其风姿,又钦佩其才能。”
景元帝微抬手中话本,给崔弘益赐了座和茶水,示意他说得更详细些。
崔弘益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道:“只要陛下不怪罪,那奴才就多说几句心里话。”
“奴才没进宫那几年,老家遭了灾,县令伙同县中大户,吞掉了朝廷派发的赈灾粮。”
“那时候,奴才的爹娘还有邻居的叔叔婶婶们,最盼望的,就是朝廷能赶紧来一个青天大老爷,惩办那位县令,还我们老家一片郎朗乾坤。”
景元帝微微拧起眉,
却不急着开口。
内侍总管冷汗都下来了,在旁边给这不省心的玩意悄悄使眼色。
这小子可别是趁着陛下心情好的时候偷偷告状啊。
崔弘益不是那等没分寸的人,他话锋一转,继续道:“后来,朝廷下来了一位御史,那位御史秉公执法,把县令和县中大户都下了狱,还把他们吞掉的赈灾粮重新发了下来。”
“奴才心里非常感激那位御史大人,如果不是他来了,奴才也许就要饿死在那场天灾里。”
“但在那位御史大人来之前,奴才的妹妹,还有奴才邻居家的老人,都已经先一步饿死了。”
听到这里,内侍总管终于暗暗松了口气,也明白崔弘益扯那么远是想表达什么了。
他想说的是,在大家都在被动期盼英雄出现的时候,霍襄安一介弱女子,选择了主动抗争。
她的困境,她的选择,她的存在,最能让老百姓揪心共情。
所以当她成功的时候,所有观众都在真心为她欢呼。
崔弘益道:“奴才离开燕西之时,燕西已是无人不知襄安郡君的美名。”
一直在安静聆听的景元帝微微颔首。
“襄安郡君,确实无愧朕赐下的襄安之名。”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
这出戏曲能在燕西传播得如此广、如此快,肯定少不了十三在背后帮忙。
十三帮了忙,收获了一个“青天大老爷”的好名声。
看似并不吃亏,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