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朝会(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r />上次差人去酆城调查,他就发现那聂玉琅有问题。
原来竟是如此。
而且太子新交的朋友也让乐福对此事背后真相再不怀疑。
无尘子乃前太师高徒,天命之选,区区魑魅魍魉,绝逃不过他的法眼。
太子好运,幸而能交上这样一位朋友,可谓得天所助。
想到这里,乐福心潮起伏,一时难以平静。
先等等,再看看。
要办此事,须一步步来。
他拿定主意,眼皮逐渐耷拉下来,跟对面两位老狐狸,老朋友一样,让自己陷入迷糊状态。
朝会开始,有人奏报庆元宫的修筑进度,说花园大致年底便可完工,明年便可投入使用。接着又有人向皇帝奏报北原饥荒,称已有饥民易子而食,奏请速速发粮救灾。
有这么严重?乐福不敢相信。
他听见相国嘴里嘟哝着,说不清楚这事,然后管粮的官员说,库存粮食都发往了石马城,因为镇东将军屡次告称缺粮。
缺粮,到处都缺粮。怎么会一时间到处都缺粮呢?
对,为了跟赵家皇帝结好,上次太子将北原的粮作为见面礼全都送去了邺城。
乐福感觉心里乱糟糟的。
但他依然耷拉着眼皮,强迫自己半梦半醒,充耳不闻。
他要积攒精力,跟那个从不轻易露面的对手进行一场较量。
当大殿重新陷入寂静,李授终于发问:“众卿,关于与赵结盟之事,你们还有何意见吗?”
总算开始谈及此事。
虽然早已知道皇帝的最终决定,但乐福还是缓缓抬头,耐心倾听。
接着,他便听见皇帝说:“怎么,没意见了吗?好,那朕就提醒一下各位爱卿。你们当中许多人最近其实都没闲着,都在私下讨论到底要不要联赵抗晋。也就是说,其实你们都很关心此事。是战是和,对你们许多人而言,是攸关自身利益的大事,比江山社稷更为重要。”
大殿里鸦雀无声。
“这话虽然有些刺耳,可朕并非信口胡说。有人认为,伐晋,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却有丢掉现有地位的可能。是也不是?不,朕认为不是这样。朕也劝你们别这样想。你们是大盛臣子,是朕的臣子。这江山社稷既是朕的,却也是你们的。”
皇帝语气意味深长。
群臣面面相觑,开始小声议论。
“没错,战端一开,胜负难料。可朕是一国之君,对此难道不比你们更在意吗?当初为避李启李跃兄弟猜忌,朕不得不避祸于北原,却又如何?难道不跟现在一样?你们当中许多人自霸西便跟随于朕,与今时今日相比,那时却又有何不同?好好想想吧。不过,朕也可以告诉你们,朕已答应晋寿侯,放弃与赵结盟。所以,你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前程,可以踏踏实实过太平日子了。”
说到这里,皇帝开始一个个审视自己的臣子。
当那道目光扫过自己时,乐福心里稍微咯噔了一下。
他也是最近才彻底搞明白,半年来反反复复,一场场朝会,一场场争议,不过全是过场。
大盛天子根本不是为了听他们讨论。
他只是想搞清自己的大臣们各自所持态度。
这就是天子的驭人之道啊。
乐福还记得,当时晋寿侯也跟自己说过,天子要想知道的不是战与不战,而是要如何战,如何能胜战。说到底,当今天子也是一代雄主,岂能永远偏安一隅。
他只是在等更好的时机。
而那个时机也许一时难以到来,但也许就在明天。
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开战的考虑。
“好了,与赵结盟之事,暂时不再讨论。诸卿,还有别的事要奏吗?”
乐福闻言,忽然往前一步,转身面对御座。
“陛下,臣有话说。”
“尚书令,你讲。”
“关于与赵结盟之事,臣曾力主太子前往邺城,也曾与晋寿侯当面探讨,为的是百般周详。此前种种担忧,不过是唯恐力不能及。”
他等了一下,见李授并未出声,便接着道:“但臣昨日接到霸东战报,叛匪头目雷成已被我军设伏格杀,余众土崩瓦解,作鸟兽散。此战前后历经数月,我天厍军兵不过千人,却横扫百里。以近千骁勇力克数万匪众者,古今能有几何。有此强军,何愁大事不可为?”
“尚书令此言,是想说什么呢?”李授慢吞吞地问。
“臣想说,霸东一战,天厍军战力初显,国师治军有方,当有所褒奖。”
“嗯。言之有理。不过,当初对派遣天厍军参与平叛一事,朝中一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如果我没猜错,恐怕至今仍有人认为此事贻害无穷。如今叛乱已定,还有人这么看吗?”
殿上又是一阵沉寂。
“没人持这种看法了?”李授语气轻慢,不疾不徐,“好,尚书令,你有何建议,接着说。”
“遵旨。”乐福向李授拱手行了个礼,然后转身对着身边众臣,“当初无明殿勾连晋国,鼓动雷成等异教术士聚众叛乱,陛下早有洞察。为消弭祸端,乃令天厍军入驻酆城。此后大破影子人,击败雷成叛军,世人皆以为是太子贤能,却无人知乃国师之功。乐福以为,太子尽管英明,却不可贪天之功,坐享其成。天厍军全赖国师调教,如此威武之师,当为全军楷模。”
“尚书令之意,是有何指?”
“臣奏请陛下,对国师予以褒奖,同时望其传授治军经验。设若我三军皆能效法天厍军,假以时日,何愁不能挥军东指,所向披靡。”
“你既为三军主帅,对提高军队战力,可有何具体想法?”天子煞有兴致地打量着乐福。
“臣请将天厍军主要将领分派各部,表率三军。”乐福高声道。
这时,中郎将任潼忽然站了出来,“臣附议尚书令之请。”
“臣也附议。”
长史诸葛逊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