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工作。“资料室在负一楼,你的临时通行证是二级保密权限,你可以用它去那里借阅资料。”曾文山翻看着文件,头也不抬地回答道。
说是资料室,实际上是占据了整个大楼的负一楼的一个巨大的资料文献仓库。接待李明锴的是一名四十来岁的女军官,肩膀上同样是上尉军衔。“上尉,这是您需要的资料的目录,你查询后我会把相应的资料找给你,不过每次只能借阅两份,阅览室在走廊的尽头。另外,所有资料只能浏览,不得抄录。明白了吗?”
李明锴点点头,他明白,这里的资料都是帝国海军的各种装备文件,如果不是他临时通行证的权限足够,不要说借阅文件,恐怕连目录都看不到。
李明锴从目录中选定了一份自己需要的文件后,便拿到阅览室仔细阅读起来。很快,他就陷入了装备资料和数据的世界。
相较于陆军,海军这种技术兵种对装备的依赖程度可以用“生命线”来形容,所以,帝国海军的装备研究和制造体系,即使以李明锴这样的穿越者看来,也是足够震撼,仅仅海军部直属的,就有二十多家设计和科研院所,他们的成果将在帝国三个大型造船集团下属的大小二十余家造船厂和无数的配套企业以及上百万员工的手中,变成一艘艘巨大的战舰。
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从原料采集到最终的成品生产,东煌帝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难得的是,由于帝国从建国以来一直秉承的重视创新发展的思路,帝国几乎在所有技术上都最少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先进的科技加上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也是帝国海军敢于提出所谓“两强”策略的底气。
但是,从资料中也能看出,上次大战给帝国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为了缓解大战带来的人员和经济的损失,帝国不得不大大减少了对军事,特别是海军这种吞金兽的投入,大量的造舰计划被放弃,大量的技术装备的开发项目被搁置,甚至已经完成的,也只是少量试装。实际上,《阳城条约》的最终签订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当然,《阳城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各国海军军备竞赛的停止,无非是这种竞争,从量向质进行了转变。而且各种研发几乎都是针锋相对的,都试图制造出足以压倒、起码是抗衡对手的武器。
比如,白鹰已经拿出了装备9门406mm炮,排水量45000吨的新型战列舰方案,皇家也有类似的狮级方案,另外据说空前的457mm的巨炮也已经投入了预研,甚至铁血国这样并不是世界一流的海军都感受到压力,开始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帝国海军的类似项目的战舰也已经在年初提交了设计,当然由于最近的变动,后续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李明锴也欣喜地看到,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外在压力的不断增大,帝国已经慢慢加大了对军备投入的力度,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已经挂入了加速挡,越来越多的新型战舰、飞机、弹药的研制和列装都已经提上了日程。总之,全球的军事竞争就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上尉,我们要下班了。”当一个中尉军官来提醒他的时候,李明锴才发现已经是晚上八点了,他抱歉地点了下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巨大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