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刨了东南士族的根!求追读!求各种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


    东南官员步调一致,旗帜鲜明的反对陈友定的提议。



    能够让他们团结起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也是海贸当中的获利者!



    东南文官虽未能列举高位,但在朝堂之上占据着大量中层岗位。



    看着大半官员齐齐出列的一幕,朱元璋眉眼低垂,看似无动于衷,实则心中暗流涌动。



    朱元璋本想借着今天的机会,将树立官员监察体系的事情落实下去。



    哪怕这件事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但有陈友定归附的喜事在先,朝中官员不会在这个时候,触朱元璋的霉头,最多也就是以后再想办法削弱都察院。



    届时,这就变成了新生的都察院,和中书省乃至于其他文官的斗争。



    朱元璋只需稳坐钓鱼台,充当一个“公正”的裁判即可。



    可陈友定的突然上奏,打断了朱元璋的谋划。



    东南官员,代表的不仅仅是士族,还有地方上数量众多的地主豪绅。



    也正是因为得到了这群人的承认与帮助,朱元璋才能够以草莽之身,掌控东南。



    如今北元未灭,朱元璋是不可能得罪这群人的。



    不然大军北伐的粮草去哪弄?



    纵兵劫掠?



    要是这样的话,不等北元征讨,东南大地立刻便会乱作一团!



    说到底,封建王朝的皇帝,也是地主,无非是最大的地主罢了。



    可陈友定,又是朱元璋心仪,一把极其好用的“刀。”



    并且对于海贸一事,朱元璋也有点心思在里面。



    若是能借着这次的事,在不引起东南士族大范围反抗的前提下,顺理成章的插手海运。



    那就再好不过了。



    一时间,朱元璋心中天人交战,思考着两全之法。



    见朱元璋陷入了纠结,一旁的李善长,也有了行动。



    作为勋贵中极具分量的一员,并且还是总管中书省的右丞相,李善长本就对都察院升格一事,颇有意见,无非是不想得罪朱元璋,才捏着鼻子认了下来,打算以后再慢慢和陈友定斗法。



    可现在,陈友定得罪了东南官员,纵使海运一事,于李善长本无利益可言,但他也有了插手这件事的机会。



    支持东南官员,否定陈友定,便等同于否定他所提出,所参与的一切。



    比如海贸,比如都察院升格之事。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李善长愿意和东南官员,暂时站到同一阵线。



    纵使朱元璋日后翻旧账,也算不到李善长头上。



    因为他不支持的,是海贸。



    而非都察院之事。



    这,便是政治。



    在李善长的暗示下,胡惟庸上前一步,略显含糊的说道。



    “吴王,臣以为,朝廷总管海运一事,确有不妥,还需斟酌...”



    见有了人帮腔,李饮冰愈发义正言辞!



    “吴王,人心所向,忠奸立显!”



    “这第一个奸臣,便是陈友定!”



    落井下石的李善长,得意洋洋的李饮冰,还有犹豫不决的朱元璋。



    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季秋缓缓低下了头。



    若是不明真相的人在此,定会以为李饮冰是心忧朝廷的大忠臣。



    而真正为国为民,超脱利益,官位,阶级之上的人,或是被污为奸臣,比如陈友定,或是落到个清算身死的结局。



    比如于谦。



    而当国难当头,这些所谓的“忠臣”,便会原形毕露,留下一句“水太凉”的名言。



    比如钱谦益。



    支持朝廷总掌海贸,不让地方士族豪绅插手,便是与民争利,便是奸臣?



    既如此,我季秋便做一回奸臣!



    静谧之中,忽然响起了一阵“呼啦呼啦”的铠甲碰撞声。



    季秋微微低头,避开了那些探查的目光,从队列的最末尾,缓缓走到了最前方。



    将带有斑驳暗红血迹的头盔脱下,捧在胸前。



    季秋抬起头,对上朱元璋的视线,用平静而又无比清晰,无比坚定的声音,喊出了那个他从未喊过的称呼!



    “吴王!”



    “臣亦有本上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