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良苦用心(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扛起他的大旗,在偏关稳定军心,在王伯安领兵入草原,孤立无援之时,也只有你能顾全大局领兵千里驰援。若是单纯以打仗来论,王伯安的确是有将帅之才,但要是以治国安邦来论,他还缺少了很多的历练。”王琼听了心中一阵激动。
虽然张周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本身也没资格评价那么多人。
奈何张周在军中的声望就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是王守仁再牛逼,也是听张周的号令和战术,再就是皇帝对张周可说是完全倚重。
张周有足够的话语权,他口中的点评,也就有了足够的权威性。
连王琼自己也会想……可不是,王伯安带兵在草原上打了胜仗,还是要靠我,才能全身而退,论大局观,我怎会比王伯安更差呢?再说那小子初入官场,对于官场应酬之事,自然也没我这么经验丰富……
张周道:“未来几年,与鞑靼的冲突必定无法消停,而鞑靼内部也会加速完成兼并。火筛的溃败是个引子,鞑靼小王子对于蒙古右翼的吞噬,也会从此开始。”
王琼问道:“那张部堂之意……”
张周笑道:“我是想说,来年若是西北有战事,必定会从三边之地所发起,河套的争夺将会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走势。那时由王伯安镇守于宣大一线,对鞑靼右翼形成挟制,随时出兵进草原进行包夹,而三边之地的主动出击之战,则一切由王侍郎你来统筹负责,你看如何?”
“这……”
王琼想说,我一个户部左侍郎,有那资格吗?
张周叹道:“秦老尚书还是年老了啊。”
言外之意,秦?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当初用他,也只是看在王越病逝,没有人比他秦?更加德高望重。
既然现在西北战局都已经稳定了,而且也证明了,鞑靼小王子进犯时,秦?也没有太多的主动作为,宁夏该被劫掠还是照样守不住……那以秦?声望来稳定军心的目的,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是时候该换个能力强点的人过去,让其好好跟鞑靼小王子周旋一番。
张周道:“为了保证王侍郎未来在三边能足够震慑狄夷,大明将会以主动出兵哈密为契机,随后出兵吐鲁番等处,将鞑靼人赶出西域等处。年中之前,争取修造轻炮一千门,远炮和重炮过二百门,调三边之地,若是再加上几千杆燧石铳,你看够吗?”
王琼这才知道。
张周这是在给他送“军功”呢。
王守仁能在草原上取胜,近乎全靠张周在永平府开铁矿,加上西山煤矿所铸造出来的六百门轻炮,还有那四千杆燧石铳。
如果给他一千门轻炮,加上二百门远炮和重炮,那他王琼也能做到在三边之地横着走。
现在比军功的获取,更多不是看打造多少骑兵,而是看打造多少新式的火器。
王琼道:“下官若是真有幸能在三边之地,领兵镇守大明边陲,自当尽心竭力。”
王琼知道,这算是张周单独的“收买”,若不是皇帝授意的话,张周是不会这么贸然找他说这番话的。
送军功给他,为的是让他当三边总制,那张周之后的下一任兵部尚书,很可能就是他王琼的……甚至他王琼也有机会跟王越、张周和王守仁一样,以文臣身份获取军功封爵。
王琼从西北调回京师为户部左侍郎,心中其实是略显失落的,感觉自己被王守仁压了一头,上面更有张周这座大山不可逾越,感觉人生看不到希望。
但现在他感觉希望就在眼前。
……
……
张周跟王琼谈了不少有关西北用兵的方略。
张周也让王琼回去多写几分“军务策”,大概的意思是,你多写点有关西北的见地,给皇帝看看,无论写得好不好,至少证明你有心,这样皇帝下次再决定谁去接替秦?的时候,就会在朝臣面前提到你对军务之事的热衷,到时廷推举荐你去当三边总制,也就更加名正言顺。
王琼信心满满。
这次没能进研武堂当教官,却能以顾问的身份,有机会问鼎三边总制的职位,让他感觉到没跟错人。
在研武堂动员会结束之后,张周下午回上听处时,朱?樘就亲自过来找张周,谈及有关来年西北用人的事情。
“秉宽,这是朕对于九边各处巡抚的差遣,有些人也是该撤换了,诸如这个杨一清,在宁夏没有寸功,朕打算将他调到南京当个大理寺少卿,从此之后就让他守在南京,不必回来碍眼了!”
九边巡抚到了换届的时候。
除了许进这个新任的偏关巡抚之外,还有王守仁兼任的大同巡抚不会撤换之外,其余的巡抚,包括之前跟张周很不对付,却又保持在宣府巡抚位置上很久的马中锡,都到了该替换的时候。
朱?樘最近跟吏部要地方官员名单,就是回去斟酌哪些人可以调西北为巡抚。
名义上,地方知府以上都可以作为备选,但其实想当巡抚,怎么说也要有九边为“巡察御史”的经验,而且基本要是“左右布政使”的官职,相当于一省的文政最高长官或是副手……至于按察使之类的,一次就想提升到巡抚级别,除非能到和皇帝的“另眼相看”。
这种越级的提拔,必然得有张周的“背书”,意思是,只有张周认为你可以破格提拔,你才有资格。
张周道:“陛下,对于王宪,您准备如何用?”
王宪仍旧是蓟州巡抚。
在弘治年间,并无蓟辽总督,蓟州和辽东分别属于巡抚担任最高长官,并不统筹调派,而随着王宪之前在潢水一战中,跟文臣过于走得近,使得王宪被文臣推举为下一任三边总督的热门人选,甚至也有人推荐让他回朝当右都御史或是直接当六部侍郎的。
要不是王守仁在官山一战中横空杀出,或许宣大总制的职位,传统文臣也想给王宪。
朱?樘想了想,沉默不语。
对于王宪,他的态度也有些复杂。
王宪是张周举荐出来的,后来通过潢水一战,王宪与彭泉带兵在潢水一战中力压辽东陆完所部,以四千兵马取得潢水大捷,并在论功行赏时,近乎将大半的功劳都揽在蓟州将士身上,以此种下了跟辽东将士的不和。
王宪可以说现在成为军中的异类。
明明你可以投靠张周,有更好的前途,但他就是为了帮蓟州将士争功,把自己摆在了张周的对立面,却好像完全辜负了张周的提携之恩。
“秉宽,你说吧。”朱?樘道。
张周笑道:“既然不知该如何抉择,那就平调吧。”
“平调?”朱?樘皱眉。
张周道:“宁夏经过去年夏秋之季的战乱,如今正是百废俱兴,王宪在蓟州日久,让他去宁夏负责整顿兵马,不也正合适?而宁夏巡抚杨一清调到蓟州为巡抚,二人对调一番,陛下您认为如何?”
朱?樘闻言笑道:“倒也不是不可,但这又图得是什么?”
张周也跟着一笑道:“其实陛下,您看这王宪,跟臣是有些不对付,但若是未来三边总制换上王琼,或许他会被王琼的气度所折服,能配合王琼把三边之地治理更好呢?”
“这是为何?”
朱?樘皱眉。
这题出得有点超纲。
王宪都不服你,而王琼是你举荐出来的,王宪会服王琼?
张周道:“这只是臣的感觉,臣始终是靠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晋升到如今的高位,为一些传统臣僚所不齿,但若是有能安分踏实为大明建功立业的边军督抚,能真心为大明做事,也能打胜仗,何愁他们不能赢得人心呢?”
“嗯。”朱?樘琢磨了一下,赞许道,“难得你没有跟他们计较。看得出,你还是欣赏他们的。那朕也就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再试试,若是能如你所言,他们能为大明建功立业,朕也不会吝啬奖赏之事,甚至会为你牵线,未来也会让他们知道你的一片苦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