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学学古校长还是可以的(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只见小学、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超市、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齐全。遇到的村民们都说搬到小区后,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在已迁建居民陈密兰家中,陈密兰还热情地做了大刀面招待张麟等人。
吃着饭,陈密兰告诉张麟,现在一家人住在150平方米的四居室内,有天然气,有线电视,还有单独的卫生间。
条件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唯一遗憾的,或许就是大半辈子呆在农家院子里习惯适应了。
现在突然搬到四居室里,感觉有些憋得慌。
而且这种楼房不能攒东西,导致大部分暂时无用的生活用品都被扔掉,让她心里很难受。
和张麟聊了一会儿,陈密兰岔开话题,说起了让她最高兴的一件事儿。
那就是搬过来之后,可以在自家门口的制衣厂上班并成为优秀员工,一个月还能有2000多的收入既方便又实惠。
知道下一个任务触发,张麟提议参观制衣厂。
到地方之后,在车间女工的邀请下,张麟也坐到了缝纫机前,练练手艺变身“缝纫女工”。
令人惊喜的是,他居然意外地干的不错。
整整三个多小时,缝制了137块模块化的衣背。
最后,厂长按照一小时15块的时薪,支付了他50块钱。
拿着这用辛苦劳动换来的钱,张麟不由得感慨农民工的不易。
他前段时间还在嫌弃五十多万收入太低!
可那五十多万,只不过是他花费几天时间文抄的结果。
跟全国各地流水线工厂里,普遍15-20左右的时薪,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关键李庄镇还是脱贫成功镇,其中的老百姓大多都生活的很不错。
那些没被注意到的山村,那些没被注意到的角落呢?
这一刻,张麟由衷觉得,或许他穿越的意义不止自己过好那么简单!
圣人他自认为做不到。
可是最起码,也可以学学古校长,达则兼济天下。
当晚的晚饭,张麟是用他挣得50块钱解决的。
他们吃的是工地餐,6块钱管饱的那种自助餐。
饭菜味道其实就那样,毕竟你不可能要求6块钱的消费能有多好的味道。
不过张麟吃的挺津津有味的,将一大盘饭菜一扫而光。
夜晚,一行人悄悄坐上节目组的专车,驶离了李庄镇。
待村镇的灯光越拉越远,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跟组导演施睿转头望来,询问张麟今天的感悟如何?
视线望着车窗外,张麟轻声道:“来之前我了解过李庄镇。
今天,我也去李庄镇的黄河大堤上,看到了那块矗立着的石碑。
上面写着“铜瓦厢决口处”。
这说的是公元1855年7月4日,黄河在此决口,毁城邑、坏庐舍。
河床抬高后的黄河,水患频发,滩区的居民只能往高处迁移,生活困顿。
吃干喝净,河里一蹦,是黄河泛滥时滩区居民无奈心境的真实写照。
即使在今天,这里的人们生活也多有不便。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交通不畅、环境恶劣。
现在,村民们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隐患。
他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赚钱发家致富。”
听得频频颔首,跟组导演满意的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