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枢格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依宋制,除了特定日子举行的大朝会以外,日常的朝会有三种,依重要程度分别是常朝,朔望朝和日朝。



    常朝沿袭自唐,又叫大起居,五日一次。



    虽然叫常朝,但是皇帝并不参加,而是由宰相或参知政事一人押班,群臣赴前殿行七拜之礼,属于纯粹的礼仪性质。



    发展到后来,连宰执都往往不再参与押班。



    朔望朝又叫入阁仪,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两次,皇帝坐前殿,宰相押班,所有京朝官皆需参与。



    入阁仪的要求相对严格,偶尔也允许奏事,但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让百官朝见皇帝以及宣布重大命令所用。



    最后便是日朝,也即是俗称的早朝,地点在崇德殿。



    宋初的早朝每日举行,后来,随着赵恒身体逐渐多病,改为两天一次。



    逢单日皇帝坐殿,双日则不坐,属于真正听政议政的场合。



    能够参加早朝的官员较少,只有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审刑院这些衙门,许升殿奏事。



    其他官员如有政事奏禀,需提前向中书门下请示,得到允许之后排定班次,方可上殿。



    坐在宽大的御榻上,赵祯头戴长翅幞头,身着圆领宽袖绛纱袍,腰束玉带,端居上首。



    依次往下,最前端仍然是宰相丁谓。



    此刻,这位丁相公正面对着在场的一众大臣,拿出一份文书,张口读道。



    “此皇太后手书,晓中书门下及枢密院……”



    “近以先皇崩逝,举国哀丧,先皇以母子之爱,有异常伦,所以遗制之中,权令处分军国事,勉遵遗命,不敢固辞,然事体之间,宜从允当。”



    “自今以后,中书、枢密院诸政事需进呈皇帝者,并许依常式文书付送入内印画,在内廷亦不妨与皇帝仔细看览商议。”



    “或事有未便,即当与皇帝宣召中书枢密院详议,如中书,枢密院有事关机要,须至奏覆,即许请对,当与皇帝非时召对,即不必预定奏事日限……故兹示谕,咸使知悉。”



    话音落下,赵祯便见到,底下众人的神色各不相同。



    首先是王曾,他的脸上明显有些失望。



    因为这份手书,实际上就是丁谓之前提出的方案。



    和王曾脸色相同的,还有宰相冯拯,枢密副使张士逊。



    显然,他们对这个结果,也不甚满意。



    倒是参知政事任中正和枢密副使钱惟演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不过,让赵祯有些意外的是。



    虽然这二人面带笑意,可若仔细看去,便能发现,这抹笑容中,没有半点深达眼底。



    这可就有意思了……



    按照赵祯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如今的宰执大臣,相互之间关系极为复杂。



    不过,若只论朝堂立场的话,大致可分为三股势力。



    其中最强者,自然是丁谓一党,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包括任中正和钱惟演。



    其次是冯拯和王曾,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二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交情。



    甚至于,若论私交的话,王曾和钱惟演的交情更深厚。



    他们二人联合,更多是因为同在中书,为了一同对抗跋扈霸道的丁谓而走到了一起。



    之前的遗制争端,还有如今的理政流程分歧,王曾的背后,都有冯拯的暗中支持。



    最后,便是枢密使曹利用和副使张士逊。



    这二人也是多年同僚,其中,曹利用是朝中资历最老,也最受赵恒信重的大臣之一。



    他算是如今武将当中地位最高的了,当初在宋辽战争之中,曾是坚定的主战一派。



    后来战事不利,赵恒命人议和,曹利用作为使者之一,拒绝了辽使割地的要求。



    虽然最终也没逃过岁币的命运,但是,其功绩也算是不低。



    正因如此,他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几乎只有被罢相前的寇准可以相比,细论起来,就连丁谓也有所不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