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曹操的选择(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何太后的皇后地位,所以何太后念旧情不愿意对太监下手。这时候袁绍又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那就请董卓进京,让董卓来吓唬一下何太后。也只有袁绍这种没有政治目光之人能想到这种馊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更何况你请来的还是凶神。这个事情当时曹操得到消息以后,哈哈大笑,曹操心想犯得着吗?不就是几个太监吗?太监为什么能够得势?那是皇上宠信他们,皇上不宠信他们他们能怎么样啊?是有几个太监是很坏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队军士去就够了,“何必召外将进京”?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的政治水平了,曹操的观点很简单呐,杀鸡焉用牛刀,何况这把刀还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凶器也,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见血,没有鸡杀就要杀牛。何进、袁绍这是该着被杀的,犟牛,蠢牛,结果怎么样呢?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先被太监杀了,何进被太监杀了以后袁绍再带着军队打过去再去杀太监,杀得一塌糊涂以后,董卓这个虎、这个狼就来了。反过来再来杀他们。
政治斗争是要先下手为强,那不等于到处树敌呀!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最凶残的敌人。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首恶必办,胁从暂且放一放。你怎么能把太监统统杀光呢?再说太监里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绍是怎么做的呢,袁绍下一道命令,凡是没长胡子的就杀,弄得洛阳城里面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出胡子的小伙子见了袁绍的军队就脱裤子验明正身。
这个盟主是这样一个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到哪里去。比如说孔?,是个夸夸其谈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嘘枯吹生”,就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这样的人放在现在适合销售。又比如说济州牧韩馥,那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当时桥瑁写信给韩馥,说曹操那边已经起了义兵,我们也准备起义兵,大家联合起来去对付董卓。韩馥居然问大家,你们看看,这个董卓和袁绍他们要打起来了,我们是帮董卓啊还是帮袁绍啊?居然问这样的问题。结果他手下一个谋士叫做刘子惠的,马上就顶回去说,我们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要问是为了袁绍还是董卓呀!一句话说得这个韩馥老脸通红,“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啊,刘子惠就跟他出了个主意说,按兵不动,“兵者凶器也,不可为首”,做人不要为天下先,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是先烂的,我们看一看人家怎么样,人家动咱也动,人家不动咱也不动。看来这个刘子惠也不咋的,但这个话韩馥他听进去了,因为韩馥他最怕的是丢地盘,因为韩馥是在冀州,在当时冀州这个地方是很富庶的,据说冀州当时的粮食足够吃十年的,所以韩馥最怕人家来抢他的地盘,尤其怕袁绍。
袁绍从这个京城里逃出来的时候,董卓准备是要追杀袁绍的,这个时候京城里面有几位名士跟袁绍关系很好,就去劝董卓。说丞相大人你不要这样,这个袁绍他是个年轻人,他不懂事,他不识大体,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当然要跑嘛,他没有别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您不如任命他做一个太守,他必然会感恩戴德,袁绍如果对董大人您感恩戴德,那么太行山以东不都是丞相大人您的了吗?董卓说这有道理啊,好,任命他做渤海太守,就任命袁绍做渤海太守。袁绍当时逃出来以后逃到哪儿,逃到冀州,韩馥马上就紧张了,袁绍来了,还是渤海太守,怎么办呢,抢我地盘来了。韩馥马上派兵把袁绍看起来,直到最后“关东联军”成立,袁绍当了盟主,韩馥才把袁绍放出去让他行动。韩馥就是这么一个玩意,你说他怎么会去打头阵?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虽然组织了一支联军,谁也不愿意冲锋陷阵,都在作壁上观。
年轻气盛,雄心壮志的曹操看不下去了,曹操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就是说我们成立这样一支义军,而且已经联合起来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而且曹操跟大家说,现在是消灭董卓最好的时候,董卓已经把洛阳城烧了,然后把皇上西迁到长安。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跟他决一死战,一战而天下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