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能臣曹操2(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身处后世的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曹操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准确知道的是曹操这一下把权贵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团也得罪了。但是宦官集团拿他没有办法,因为第一,曹操是对的,执法如山嘛,你有什么话说。第二,曹操有后台。那么宦官集团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就跟皇帝说,皇上,曹操可是个人才,执法如山,让他当一个洛阳北部尉屈才了,应该升官,但是调到边远地区。于是曹操就担任了顿丘令,没过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调回来,担任议郎,议郎是什么官职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是个闲差。曹操想了,议郎就议郎吧,我就好好调研吧,做好调研员的本职工作,可是怎么样呢?曹操把他治国的方略,以及对当前政治的一些建议写成奏章交上去,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根本没人搭理。他在地方上打击豪强,整顿秩序,如以卵击石,蚍蜉撼树,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效果。当调研员,还是得不到重视。曹操到地方上执政是很严厉的,据说曹操的调令一下,当地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说曹操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还能待啊?快跑啊,都窜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权贵的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达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状。这个时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觉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灾。之所以没有惹出杀身之祸来,是因为他有曹嵩这个大后台,他的父亲官居太尉,也就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权贵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是长此以往,是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谢绝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这次是任命他做两千石,级别两千石的东郡太守,曹操辞掉了这个任务,借口自己有病,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闭门读书,闲暇的时候打猎来娱乐自己。但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他仍然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曹操的确是个“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拥有实权的洛阳北部尉,还是做虚职的议郎,曹操都尽职尽责。然而当时权贵当道,使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最终曹操托病辞官。曹操难道不想做能臣了吗?做能臣究竟还需要什么条件?
也许年轻的曹操当时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能臣是要有条件的,第一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乱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过,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什么叫愚呢,就是装傻,第三要看人主,就是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呢还是个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个好的政局,那你还要看皇帝的心情和兴趣。比如说汉文帝,那肯定不是昏君,汉文帝的时代也是西汉王朝最好的时代,号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也非常欣赏贾谊这个人,应该说是贾谊具备做能臣的条件了,但是最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皇帝还是不用他,最后把他打发到长沙,害得贾谊终日以泪洗面哭死在那里。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而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具备这个条件。
曹操初入官场的时候,还不能算是乱世,但已经是乱世的前夜。曹操这个出仕是在汉灵帝时期,而灵帝和桓帝,这两朝是政治最黑暗的代名词,一提起最坏的时代:桓、灵两朝。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出师表》也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兴趣在哪里,他的兴趣不在国家大事,在文学艺术,据说灵帝辞赋是写得很好的,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这个你是皇帝啊,你要管的是天下的兴亡,不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