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小高,帮我拿一只阔口皿……白如,去开C?14和光谱仪,把这些拿出检验……”



    丁院长刮着箱子里的铜锈粉末,递给白如后又看了一眼李定安,“年纪轻轻,态度却一点都不端正……别含含混混的,要说说清楚……”



    领导又笑了,其他的几位专家却是哭笑不得:丁守义,你前一句还在骂学生态度不好,后一句就要让他给我们上课?



    那李定安是该谦虚,还是不谦虚?



    不过他们也确实好奇:既然好几部史料中都有记载,而且并非同一时期的史书,那就并非孤证,也说明这东西确实有出处。



    “都坐下听,别把李定安吓着了……”谢教授坐了下来,又开着玩笑:“不听老丁都开始指桑骂愧了?”



    吴湘也坐了下来:“别紧张,都是老师前辈,说错也没关系!”



    一听这句,其他几位专家就不停的笑:李定安对上领导都不虚,还紧张?



    “好的吴教授,那各位老师多指正……”



    李定安笑着点点头:“昨晚上我回来后,就请了国博的两位同事,帮我一起查,重点先从元代史料着手……”



    “等会……这不是南宋的皇子棺椁吗,为什么要先查元代史料?”



    “肖院长,是这样的:元初的时候,江南释教都总统(僧官)杨琏真迦奉宰相桑哥之命,挖掘钱塘和绍兴两地的南宋王陵和皇陵,前后历时三年,可谓是掘地三丈:连皇帝肚子里的水银和头盖骨他都没放过……



    也因此,国家文物局从十年前开始发掘南宋帝陵,但迄今为止,出土的全是瓦当、碎瓷以及石构残件。简而言之,值钱的东西全被杨琏真迦盗走了……所以要想查这口铜椁的出处和流传轨迹,最好的办法是先从元代史料下手……”



    “原来是这样……”肖院长恍然大悟,“各位老师别见笑!”



    谢教授摇摇头:“肖院长你别谦虚,只要不是专门研究宋史元史或是考古相关的,大都不知道这段典故。甚至包括我在内,在座的至少一半都只是一知半解……”



    “那就行!”肖院长笑了笑:“李定安你继续说。”



    “好……我们先查了《元史》,其中只记载了杨琏真迦在杭州和绍兴挖掘了哪些墓葬,挖到了多少珍宝及金银财货,并没有提到具体品类,所以只能继续往下查……



    之后,我们查到清代史学家邵元平撰著的元代史《续弘简录》有相关记载,但很少。所以又查,之后从《续弘简录》查到同样是清代史学家魏源编撰的《元史新编》也有提及。



    然后又从《元释新编》的《释老篇》中查到了杨琏真迦盗走的大概品类,之后又从元代史学家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著耕录》中查到了具体数目……”



    “李定安,你等会……”



    刚说到一半,又被一位专家打断,“《元史新编?释老篇》只有目,而无文,你是怎么查到的?”



    看了看他手里的手机,李定安笑了笑:“杨老师,你查的是国家电子图书馆的资料吧?因为抗日战争时北平图书馆南迁,导致元史资料丢失了一部分,所以有缺失……你查南京图书馆,它前身是江南图书馆,有关江浙两地的古籍多一些,其中就有相对完整的《元史新编》……”



    “嗨……真有?”杨教授翻着手机,好不惊奇,“藏这么深,你怎么查到的?”



    “就是按图索骥!”



    “扯淡……”



    “老杨你别打岔……李定安你继续!”



    说实话,谢教授也很惊奇,其他专家同样惊奇,因为真的不好查。但与之相比,这都是次要的,得先让李定安讲完。



    李定安点点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查,最后查到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鲜于枢在浙江宣抚司任职时,从杨琏真迦手中买过一批南宋帝陵墓葬品,也终于算是在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中查到了这口铜椁……



    鲜于枢称,杨琏真迦挖掘宋宁宗赵?与皇后李凤娘的合冢时,从陪陵中挖出了许多陪葬品,其中就有这口铜椁,另有银棺,其中尸骨将将两尺……所以他推测,陪陵的主人应该是宋宁宗的长子赵挺或三子赵振……



    当时我们推断:赵?的长子赵挺夭折时已经六岁,至少应该有一米一左右,这口铜椁肯定没办法殓葬。再者当时赵?刚被孝宗赵?立为太子,而且太上皇,也就高宗赵构还正值盛年。



    而赵构这个人对佛教和道教都不怎么感冒,特别是佛教,他认为是外来的异端,没少打压……换位思考,当时的赵?应该是不敢在儿子的棺椁上刻佛祖的……



    之后又查《宋史》,赵?第三子赵振就是两岁时夭折,而那年,恰好孝宗禅位,赵?登基为帝,所以可能性又大了一分……



    有了大致出处,接下来就比较好查了……因为赵振没来的及封爵就夭折,相关的史料极少,好在他母亲,也就是李凤娘是历史上有名的悍后,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以及宁宗之后的史学家、文学家的笔记体史料中记载极多,就比如《齐东野语》和《咸?秘录》中,都有李凤娘的志传……



    其中记载:因为是中年得子,李凤娘对幼子极为宠爱。可惜不幸夭折……又因为李凤娘信佛,便想按照佛教礼典为赵振治丧……



    但不合礼制,所以赵?不同意,为此两人干了一架,但赵?没打过,反倒被李凤娘抓破了脸……没办法上朝,赵?借口‘思子悲痛’,在后宫躲了整整七天,同时又请国丈李道和国舅苦劝,李凤娘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一半:



    她答应,可以由礼部主持殓丧,但必须请高僧名道布道场讲经,所以葬礼不是一般的不伦不类……而赵振的铜椁银棺也是在这个前提下,由造办局打造的……



    连皇帝都惹不起李凤娘,何况是大臣?所以皇后怎么说,造办局的官员就怎么办,也因此,赵振的棺椁也造的不伦不类……



    因为同为鲜卑之后,杨琏真伽与鲜于枢相交莫逆,挖出赵振的墓葬之后,他就半卖半送的把其中的一部分给了鲜于枢。这些在鲜于枢的《困学斋杂录》中都有记载……



    到明初,鲜于氏落没,再之后,这些东西就流传于江浙一带……如今存世的不多,各位老师眼前的这口铜椁就是其中一件……”



    李定安讲的不急不徐,与此同时,几位专家,包括王秘书也在不停的点着手机。



    无一例外,都在查李定安所说的这些史料。但他们发现根本就跟不上李定安的速度。



    不单单是因为这些史料不在同一家图书馆,而是目录太多。



    就比如一部《困学斋杂录》,搜倒是好搜,就在四库全书里,但没有一键到达的链接,所以要先翻开《四库全书》,再翻开《史部》,再翻《史评》,再翻《杂类载记》……都还没翻到,李定安就讲过去了。



    没办法,只能分开查,你查第一本,他查第二本……好不容易查到具体资料,正准备看,却发现研究室里没声音了?



    谢教授下意识的抬起头:“李定安,继续讲啊?”



    “啊?”李定安反倒被问懵了,“谢教授,我查到的就这么多,都讲完了!”



    讲完了?



    谢教授愣了愣,看了看手机里的资料,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同样的,其它几位也反应了过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顶个的懵。



    要说没讲清楚?



    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李定安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个个都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是李定安查到的资料不全?



    别开玩笑了:这些资料横跨宋、元、明、清四朝,上下近千年,涉及七八个分类,有正史、野史、笔记体史、杂记、史评、诗评、话本……可谓是全的不能再全,多到不能再多。



    正因为全,也正因为多,也正因为在场的都是顶级的专家学者,所以他们才明白其中的难度:不比大海捞针的难度低多少,所以别说一夜,给他们一个星期够不够?



    这还得是给他们配个经验相当丰富,相当给力的助手团队的前提下……



    杨教授皱了皱眉头:“真就只用了一夜?”



    “确实就是一晚上……不过运气比较好,国博的两位同事也非常专业,所以查的很快。”



    捡漏当然得看运气,但从来没听说,查资料找证据也要看运气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