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第113章 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bsp;“可皇兄暗示二哥同意了就藩。”代王为难,那就为难在此处。

    晋王这一位亲王同意了,皇帝也是明白的告知了代王。

    都是宏武帝的兄弟,晋王支持皇帝,代王如果不支持,代王怕自己没有好果子吃。

    “此事确实为难。要不,王爷跟母妃讲一讲,也让母妃给您出一个主意。”贾元娘提议道。

    “这会不会让母妃为难了。”代王李?更为难。他显然不想让生母担忧。

    “王爷,这等大事,早早晚晚总不会瞒了人。早晚母妃都会知道,还如您亲自告知王妃。也免得母妃万一听着什么谣言,倒是更要瞎琢磨。”贾元娘劝了话。

    至于替代王出主意,贾元娘不会做。

    万一她的主意不合了代王的心意,那又何必。

    还是由着婆婆出面更好。亲母子之间的谈话,那更容易,也更简单一点。

    母子没有隔夜仇,宋太妃无论提什么建议,那肯定就是为了代王好。

    代王在贾元娘这一位嫡妻这里得着这么一个答案。想了想后,他同意了。

    于是夫妻一起回了后宅,还去了宋太妃那儿请安。

    宋太妃如今荣养于王府。她平日养养花,听听小戏班子的唱曲。这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平日儿子儿媳和孙子们都是天天问安,这关心前,关心后。

    宋太妃的日子过得舒坦极了。只是瞧着这晌后,儿子儿媳又一道来。

    宋太妃这一想,她就有一点猜测。

    “儿子给母妃请安。”

    “儿媳给母妃请安,母妃万福金安。”代王夫妻一道问安。

    “快,快起来吧。先落坐了。一家人哪用得着这般虚礼。”宋太妃笑着招呼儿子儿媳落坐。

    秋日,宋太妃是在花园子里。这会儿宋太妃招呼了儿子儿媳落坐于小亭之内。

    有宋太妃的话,代王夫妻当然不会拒绝。

    此时贾元娘摆摆手,还打发了侍候的下人们。然后,贾元娘自己动手,她亲自给婆婆和夫君斟茶。

    宋太妃吃着儿媳递的茶,她脸上笑意盈盈。

    至于代王李?,他是没心思吃茶。倒是贾元娘也给自己斟一盏茶,然后她在旁边落坐后,就是静静的听着婆婆和夫君谈话。

    “母妃,儿子前来也是有一桩事情,儿子拿不定主意。还请母妃您替儿子掌掌眼。”李?开篇就点主题。

    然后李?把跟给嫡妻贾元娘讲过的话,他又讲了一回。

    “我儿打小生活的京都,哪能去边地就藩,不妥不妥。”一听完儿子的话,宋太妃马上就拒绝。

    “至于晋王要就藩,他乐意去,他便是去就成。何苦还要诓了你。”宋太妃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

    有皇长子李茂鼎、皇次子李茂眺的旧例在。宋太妃不乐意儿子就藩。

    “母妃,王爷也是担忧这等事情皇上提了,王爷落一步,晋王进一步。万一让皇上恼了,唉。”贾元娘替代王说了他的隐忧。

    宋太妃瞧一眼儿子,再瞧一眼儿媳。她搁下茶盏,她哪还有心思喝什么劳什子的茶。

    宋太妃说道:“皇上那儿,我去求情。”

    “我儿不去就藩,我便是舍了这一张老脸,那不能去的边地,就是不能去。”宋太妃的态度很坚决。

    “母妃,王爷这儿过这一关容易,可……”贾元娘话到这儿,她止住了。

    宋太妃又不傻,她当然听懂儿媳的意思。儿媳一定是担忧两上孙子的前程。

    未来两个孙子袭爵,那还要皇帝做主。

    宋太妃想了想,她道:“我进宫一趟,我去问一问姐姐的意思。唉。我总不能让儿子孙子真的就藩了。往后不在京都,离着大姐远了,我舍不得。”宋太妃说这话时,她的眼框子红起来。

    “便是等着孙辈要就藩,那也是我闭眼了,我瞧不见的时候。”宋太妃的态度多坚决。

    “母妃。”代王也是感动的模样。

    “我儿,代王府且缓缓。那就藩好不好,总要有人去试一试。便是好了,晚一点怕什么。好饭从来不怕晚。”宋太妃这话有底气。

    贾元娘当然懂宋太妃的意思。只要宋太后还在呢,这代王府总有靠山的。

    好歹在宋太后的心里,代王这一个打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不一样。至少比着晋王的份量那可重多了。

    在宋太妃这儿得着肯定的答案。

    代王夫妻离开时,二人心情都轻松不少。

    “王爷,我看两个孩子议亲的事情,不如都缓缓吧。”贾元娘提议道。

    “依着王妃的意思,先缓一缓。再看一看情况。”代王也同意。

    哪怕两个孩子都要议亲的时候。可这风声不同了,缓一缓又何妨。

    宗亲世子,那都不愁了未来的嫡妻人选。

    又两日。

    京都皇城,宫廷内苑,长乐宫。

    宋太妃进宫求见,宋太后对于妹妹进宫,她当然乐意。自家姐妹说说话,那也是亲亲热热。

    姐妹谈体己话,宋太妃也提了关于宗亲就藩的事情。

    皇帝乐意给宗亲就藩时,那还是添一些彩头。可这些彩头,宋太妃宁可不要。

    于是见着宋太后,宋太妃把事情一讲。一边讲,宋太妃一边抹眼泪。她说道:“姐姐,我就是舍不得您。离开京都,我们姐妹这一辈子哪还能再见一面。”

    “姐姐,老三的性子您最了解。他跟我求话,他就想替皇上分忧,他愿意就藩。可我老了,我恋旧,我不想同意老三的意思。唉。”宋太妃还是叹息一回。

    宋太后听懂妹妹的意思。

    “皇上让宗亲就藩?”宋太后是不知道这事情的。如今听妹妹一说,再听了妹妹的意思。

    宋太后也是左右为难。

    对于皇帝儿子的想法,宋太后真的不一定拿捏准。可一旦关系朝堂大事,宋太后真没有掺合。

    后宫不干政。或者说宋太后本来也不有干预过。

    如今宋太妃这一提,宋太后思考片刻后,她道:“妹妹不想老三离开京都,那便不离开。就像妹妹讲的,你恋旧,哀家也恋旧。”

    真是姐妹分离。宋太后也不舍得。往后见不着一面,那哪里能不难过。

    像如此这般,姐妹想见面时,那就能见一见。这就挺好的。

    “姐姐,我进宫里,就想求姐姐跟皇上求一回话。老三那儿便是就藩,也请皇上缓一缓。待我去了,老三就藩也使得。如今我就是舍不得姐姐。人老了,就是这一点念想。”宋太妃对于就藩的事情,她除了舍不得儿子离开京都。

    更主要还是这事情宋太妃不怎么看好。这才是最要紧的。

    既然不看好,当然就不要冲在前面。还是看一看情况。

    万一皇帝心意决断,没有更改的余地。那便是从了圣意。可万一有更改的余地呢?

    冲在前面,那又何必。代王的富贵已经足够,一点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不做也少出错处。

    反正这些事情里都掺了错处,宋太妃出头,这错处全在她一个老婆子的身上。

    皇帝真怪,那也不会跟一个老婆子计较。至少宋太妃就是这样一个想法。且算她以老卖老吧。

    宋太妃把黑锅先背上了,这又求着宋太后。

    于这一桩事情自然就传进皇帝的耳朵里。

    至于是宋太妃的意思,还是老三这一个弟弟的意思。李恒并不在意。

    宏武帝更在意的还是宗亲们的意思。瞧瞧,这一杆子事情出来,最后乐意冲前面的就晋王一人。

    泰和宫,御书房。

    李恒问了在看奏本的皇太子,他问道:“太子,你如何看宗亲就藩一事。”

    李烨这一位皇太子怎么看,他当然还是原来的态度。他道:“父皇心思,全为天家。儿臣觉得不妨给晋王叔一些特许。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一个好头,后面就容易许多。”

    “你赞同朕的意思,这宗亲就藩也当行。”李恒又问太子。

    “父皇为百年之后大计,儿臣没有不赞同的道理。”李烨也会算数,他也知道亲爹的意思。

    宗亲人太多,爵位一代传一代。人多爵多,朝廷确实容易吃不消。

    或者说就藩地,多吃吃苦楚,宗亲里多一些人才也更好。藩地离中原的核心太远。

    真是不让宗亲治理,也是便宜当地的头人。左右也是要便宜人,不如便宜了宗亲。

    至少宗亲在外,宗亲势起,天家也不怕出权臣。

    因为宗亲们有势,宗亲们会盯着京都的。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有些李烨看出来,有些可能没看出来。这些都不要紧,李烨知道的便是这事情于东宫有利。

    当然更有利皇家。只是不利于宗亲。这等事情父皇有威望推行。他这一位储君自然不会唱了反调。

    李烨更想做的是沉默。他年少,这等事情不掺合。

    便是等父皇百年之后,有祖宗旧例在,这旧例自然就是祖制。也可以继续下去。

    中原之外,边地也多。多塞一些宗亲也好。能替朝廷省一省爵禄银子。

    李烨还想过,他将来有子嗣时,也可以继续父皇的祖宗家法。一代一代多开拓,大夏的疆土也可以拓大。

    今日一寸,明日一寸,这般长久下去总会拓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土地,自己开荒种过,还知道人饿了就得吃粮的李烨而言。

    土地嘛,从来不嫌多的。只会嫌少了。

    因为丁口一年比一年添加,这土地如果不添,那才是大祸事。

    古今中外,这改朝换代了,那根子还是土地上。

    “太子之言有理,乐意出头的当赏。”李恒淡然的说道。

    当然李恒没有说的,便是晋王乐意出头。那是因为晋王有把柄。

    晋王那是先出错在前,如果不然的话,凭着晋王一颗富贵心,他会乐意就藩去边地,那简直天大的玩笑。

    至于老三代王,宏武帝想到姨母宋太妃来生母宋太后跟前哭求。

    宏武帝倒底不想继续逼了老三,也罢,也就先让老二晋王这一个兄弟冲在前面。也为后来者打一个版样。

    于皇帝而言,他只是做一点事情。他就想给子孙留一个开头,至少有旧例在。

    将来的子孙多封边地,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大夏皇朝的疆土会越来越拓大。

    至于太子将来又会如何行了旧例?

    宏武帝的目光落在太子身上。宏武帝没有什么揣测。

    至少宏武帝如今对于嫡长子的观察,这一个儿子不错。

    有恒心有毅力,做事也有一个大仁之心。

    至少因着见识过民间疾苦。皇太子李烨对于普通的黎庶他有同理心。

    那等开荒吃过的苦头,如今在李烨这一位皇太子的身上真的留下了深深的刻印。

    东宫。

    晚膳前,太子妃姚明娘在等候着太子的归来。

    夫妻成婚,哪怕都还年少。可他们都在努力的习惯了对方。

    许是日子久了,也便是慢慢的习惯了。只是姚明娘万万想不到的便是太子的节俭,那可谓是出乎意料。

    太子妃的陪嫁丫鬟里,也有人劝过。劝的意思简单,就是觉得吃食太简单,用度太简单。也是让太子妃受了委屈。

    不过这等丫鬟被太子妃姚明娘警告了一回。

    姚明娘出嫁前就明了心意,她要跟夫君一条心。

    何谓一条心,当然是同进退,共荣辱。他如何,她就当如何。行事一致,同心同德。

    晚膳时。李烨回了东宫。

    太子妃姚明娘迎了小她三岁的夫君。明明二人太年少,可因着身份,二人一举一动还得合了规矩。

    不过等着用膳前,李烨打发走侍候的宫人。

    然后夫妻二人独处,这时候就自在多了。

    李烨替姚明娘夹了菜,她也一样给夫君夹了菜。

    二人你浓我浓,还是挺亲亲腻腻。

    待用完晚膳后,夫妻一起消消食。二人又在东宫的小花园里走一走,散散步。

    “我一直等着明娘你问,问我为何用度过于节俭。不想明娘你一直不问。”李烨的眼眸子里有笑意。

    “太子殿下是我的夫君,夫妻一体,同心同德,烨郎当如何,我便跟随就是。”姚明娘说明了自己的心意。话罢,她伸手,她主动的执起他的手。

    二人握在一起的手,在这等秋日时还能感受到彼此掌心的温暖。

    李烨握紧一分。他觉得太子妃真好,她总是随了他的心意。

    李烨这会儿说起一些回忆,他说起了在金县子爵府的旧事。

    谈起夏猎,谈起冬猎。尔后,李烨又讲了离开金县子爵府,他去民间小民家中的时光。

    姚明娘静静的听着,她想,也许他就想跟她分享了过去。

    这等时光,真的有苦有甜。也是一种收获,填满了空缺的东西。

    “烨郎吃苦了。”姚明娘真的难以想像,堂堂的皇太子被饿过,饿得依着喝水充饥。

    真的不敢想像。如果不是皇太子亲口讲,也许便是有人讲了,可能许多人也不会相信的。

    “烨郎,既然如您所说,那等百姓之苦,苦不堪言。”姚明娘想像一下,她就有一种难受的感觉。

    姚明娘的目光落在太子身上,她道:“其时节俭挺好的,从来节俭持家。”

    “烨郎,没有人会讲着节俭是错处。”姚明娘自然是站了太子这一边。太子想如何,她便是如何。

    吃得差吗?

    至少听过太子口中的百姓生活,东宫太子少吃几个菜,也一定是有荤有素。御膳房的大厨也是把菜品做的美味。

    不过少一点排场,少一点所谓的铺张浪费。节俭且心中有仁爱之心的太子。这何尝不是黎庶之福。

    天家的太子,世间最尊贵的储君。又何需要一点什么排场来装裱高贵。完全不需要的。姚明娘这般想时,她的唇畔还是扬起一抹笑容,她觉得自己的太子小夫君这般做法一点不家子气,相反这是一种英雄气。

    持俭克己,爱民如子,谓之大仁。,

    

    _ad_hf();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