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七)(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子们唇枪舌剑的辩论。“陛下,如今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要求变、求新才能让国富民强。”
“张大人说得对,科举已经不能适应今日之社会,我们必须引入西方的现代学校,才能为大清更好的培养人才。”
光绪帝没有表示,下面的臣子们看不到他眼里深处的仓惶不安以及恐惧,依然还在慷慨陈词。
大部分的臣子都站在废科举的这一边。
洋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他们所有的信心,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只是,是在一种痛苦而无可奈何的情势之下。
最后,光绪帝下定决心道:“诸卿家说得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废除科举!”
消息传出,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们痛哭流涕。
各地一片哀声。
【有识之士们开始转向西方,研究现代学校的模式,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为什么实行的是大学制,而东方实行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天然就落后于大学制吗?】
【当然不是!】
【太学和大学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普通市民阶级考入大学,同样是他们向上晋升的一条重要道路,这一点和咱们唐宋明清时期没什么区别,甚至咱们的教育体系的普及还要更优越一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正在和自己的友人对谈。
他们在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文官制度。
伏尔泰道:“我认为我们在设计法国的文官制度的时候,需要参考一下遥远东方国度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两人又谈论起西方的大学制:
“我赞同你的观点,就好像我认为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
过了一百多年,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和日本的一位学者进行对话的时候,曾经这样说: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封建帝制时期的华夏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当我们放宽尺度,横向对比世界上各大文明的时候会发现,华夏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两千年的时间里,它成了统一华夏和巩固秩序的支柱,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帝国行政模板。”
【所以,在中世纪和之后的欧洲,只是因为中央政府并不强势,所以他们并没有发展起大规模的统一科举考试。】
只能说,马克思不愧是伟大导师,他那句话一说出来,立刻让各个朝代的帝王们都眼睛一亮,甚至都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了。
嬴政陡然站立起来,显然心情激荡。
“妙啊!”汉武帝放下酒杯,越想越觉得这句话简直妙不可言。
虽然他对“险恶”的这个用词有些自己的看法。
“施之以利,那么,自然他们就会主动的维护起这份利益。”在他身边的东方朔很快就领悟到了其中真意。
这的确是一种帝王手段。
或者说上位者的手段。
只是,他很快想到了另一点:当施以的利太多之后,那这两个阶级会不会反客为主?变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他不敢细想下去,只觉得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即使你知道发展下去的后果有可能会演变至此,但是巨大的诱惑摆在这里,那么就不得不照着这条路子来走。“果然险恶。”他喃喃道。
当然了,这些也仅限于帝王将相们会思考的范畴,普通人更关注的还是科举居然就这样被废了!
原本还在争执着各种观点的学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辩论,变得有些茫然四顾。
科举被废了,他们怎么办呢?
有人也想得长远一些,大学已经在建了,那说不定过个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现在的科举也会被慢慢的被废掉。
只是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取代它?
【虽然没有科举,但西方的大学同样是择优录取。】
【只不过,因为社会世情的不同,除了做官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商人、律师、法官、医生、教师、手工业者等等。】
【而这些职业,在华夏古代,很多都是被歧视的。读书人一旦要摒弃科举去做这个,会被视为失败者,基调往往是悲凉、凄惨的。】
两落第秀才正在小茶馆里互相倾诉自己的烦心事。
“你现在可找到了出路?”
被问到的人哀叹一声,“现在暂时帮人写诉状,赚些银钱罢了。”
“讼师倒也不是不行”
“好什么呀!”那人幽幽道,“搬弄口舌之辈,说出去都不好听,你呢?”
“我丈人给我寻了一个书馆,在里边当个教书先生,暂可养家糊口。”
“教书先生,也还过得去。”
话虽如此,看两人的神色和语气,明显是郁郁不得志的。
半晌,他们下定决心:“还是再考一次吧,说不定,这次就能榜上有名呢?!”
【还有一点,或许也很重要。】
【拿欧洲几所最古老的大学举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英国牛津大学创办于1096年,北宋时期,而剑桥大学创办于1209年,我国南宋时期。巴黎大学同样是1200年建校。】
一座座大学出现在仙画里。
它们都有着很悠久的建筑,跨越几百年甚至是近上千年的时光,依然屹立不倒。
它们的走廊上、广场上,有着不同时期在这里任教或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大师们的画像与雕塑。
每一座、每一幅都在诉说着祖上的辉煌,以及人文的积累。
【这几所都很好的延续和保留了下来,而且不止这几家,欧洲有一堆历史悠久的大学,至今都还在活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和积累下来的。】
【而华夏古代的书院们,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等等等,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战乱、天灾、改朝换代等等,消失在历史里。】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
背着自己的书箱的书生们正在仓惶的逃命。
有人还想转回去,却被其他人死命拉住:“放开,藏书楼里面还有好多书都没有拿出来!”
“你现在去,不要命了吗?!人没了,就是真的什么都没了!”
他们将想要回去抢救书籍的学子拉走,泪流满面的看着下面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的书院,以及静静端坐在书院广场上,想要以死明志的夫子和同窗们。
“走!快走!”
【很多文史经典和科学著作我们往往只在史书上看过名字,却再也找不到真迹。】
【可偏偏,科学的发展就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积累里才能进步。所以说,知识的断代也是很要命的。】
唐朝。
正在建造大明宫的阎立本想起典籍里的那些被烧的宫殿,最有名的当属阿房宫,耗费无数心力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他不免有些痛心。
被毁在战乱里的建筑实在是太多了。
这也让他对西方的大学可以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觉得有些好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的话,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建筑都是石头建造,所以更加的牢固?
宋朝,白鹿洞书院。
山长和夫子们看着天幕上燃烧的大火,神色复杂,有的甚至也跟着掉下泪来。
“若有一天,书院遭遇到这样的灾难,我也宁愿与这些书一起被烧死。”有夫子喃喃道。
山长不认同的摇头:“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人在,书院就在。”不过,他的眼中闪过感伤:“没想到,白鹿洞书院在后世,真的不在了啊。”
“可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成为千年书院呢?”有夫子出声道,“山长,我听闻那岳麓书院已经开始改革,向着仙画中所说的大学的方向发展。咱们白鹿洞书院可不能落在他们后面。”
其余夫子纷纷认同:“不错,咱们可是四大书院之首!”
大家对于自己任职的书院,是有一份责任心和荣誉感的。
而且,任谁也能看出来,近些年的一些教育和科举改革,尤其是这期仙画一出,全天下的书院都会变天。
山长自然也没有异议:“仙画或会提到后世教育,我们先看了再议。”
“是。”
西汉。
董仲舒略带僵硬的扯了扯嘴角。
得,又回到对士农工商的批判了。
能怎么样呢?
生生受着吧!
而在各个朝代,已经感受到了很多新鲜风向的百姓们讨论道:“如今可比之前好多了。”
“我一远房亲戚是木匠,最近的日子比起以前可太好过了。”
“而且,据说朝廷还打算取消之前科举的限制,连商户、杂役、乐户都可以考科举了。”
可谓是大变样!
【到了清末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国内最聪明的一批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远离家人,漂洋过海,肩上还负担着沉重的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担子。】
【堪称教育史上的悲壮一幕。】
“咔嚓”一声,照相机的声音响起。
一百位幼童,脸上挂着明明害怕但强装镇定的表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