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农业大学之旅七(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宋朝的这个亩产一直持续到了咱们建国时期,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了,我看过一些资料,说那时候山东的小麦产量才41公斤,也就是100都不到!你们现在能想象,辛辛苦苦种一亩地,结果收成只有几十斤的样子么?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地狱笑话。】【但在那个时候,就是切实发生的事情。】
“吃饭了!”
昏暗的室内,小小的桌子上摆着主人家今天的饭食,没有白米饭也没有什么下饭的菜,只有几个饼子。
男人吃了一口,艰难的吞下去,忍不住抱怨道:#34;又是吃糠,哎。#34;
老太太白他一眼:#34;抱怨啥?咱们家有糠吃已经不错了,隔壁家都已经要去挖观音土吃了。#34;
男人叹口气:“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你说这是图啥啊?”
观看天幕的古代农民们看着他们的吃食却发出了羡慕的声音,嘟嚷道:#34;能有糠吃已经不错了,还挑。”
对他们来说只有不错的年景,才能吃上糖。
辛苦忙上一年,结果到头来吃不饱饭,这难道不是常态吗?
若是遇到什么天灾,饥荒来临的时候,地上的野草和树上的树皮都能被扒光。
至于观音土,也不是没有吃过。
观音士好啊,长得像面粉,闭上眼睛,可以假装自己是在吃面粉,可惜就是吃多了容易腹胀,吃这东西胀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而此时,正在家中大宴宾客的权贵们,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面食和肉食,还有各式点心。
糠是什么?那不是喂牲口的饲料吗?居然也能吃?
从小锦衣玉食的小孩子带着天真不知世事的表情看着天幕,问大人:“他们吃麦子吃不饱的话,为什么不吃肉呢?我最喜欢吃肉粥了。”
【60年代的时候,咱们还有过一个现在听来很有趣但想一想又很心酸的事情。那就是由首都市政府牵头的“小麦大会战”!这次会战的战略目标是要将首都百万亩水浇地小麦的亩产提高到300斤!因为之前首都的地都是旱地,但那会的水利工程竣工后,引入了灌溉水源,于是旱地就变成了水浇地。那种地的方式也该变一变了。】
/gt;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来了。
大大的会堂里挂着各种标语。
“首都市种麦养猪会议!”
“百万亩小麦亩产300斤科技大攻关!”
出席的专家们和科研人员虽然穿着并不光鲜,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藏蓝和灰,毫无色彩感。但是阳光照在他们脸上,饱满的情绪和坚定的决心却能通过天幕传递给所有的观众。
这个画面在各朝代的官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都市政府,很好理解。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京兆尹衙门、长安府衙……
堂堂一个府衙不做别的事情,却牵头组织了一个什么养猪种麦大会!
简直是…简直是荒唐!
如此粗鄙之事,将他们这些士卿大夫的脸面置于何地?
真是……毫无体统!
而站得更高的帝王反倒情绪平和,能够看出来这里面传递出来的一些讯息。
李世民感慨:#34;将民生之事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朝廷,难怪这路小柒的语气中传递出的往往是自豪之情。”
不知道他的大唐子民们在提起自己的国度时,是否也是如此自豪?
他原以为自己在历代皇帝里,算是勤政爱民的,但扪心自问,也做不到如此。
而赢政想到的却是另一层,他若有所思:#34;看来这种地一事,就像是其他事务一样,想要形成大规模的效应,也需要由朝廷出面才行。#34;
这后世的朝廷,还真是什么都管,而且管得那么细。
他们哪来这么多的吏目?
难不成真如之前说的,人人都识字,人人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才能发展到这一步吗?
【政府找了很多专家,划出了73块样板田,先在样板田里面按照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来种小麦,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浇几次都有严格的标准。因为当时的农民很抗拒新事物的,他们都觉得自己种了几十年地了,怎么可能不如你这些读书人呢?种地的事情书上怎么会教?而且,万一减产了怎么办?一开始完全不听指导。所以,样板田就变得很重要,只有样板田实现了增产,他们才能接受这种更加科学的种地方法。】
身穿藏蓝色棉袄的农民在浇完水之后,打开自
己随身携带的本子。
本子上写着《北京地区小麦生产技术管理历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在第一次浇水的表格里打了一个勾。
点亮了灯光的楼房里,桌上摆了好几道菜,这可是这个年代难能见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34;你爸怎么还没回?今天可是除夕。#34;
一家人等了许久后,依然不见男主人的身影。
“我去找找去。”年轻的男生出了门,熟门熟路的去了样板田,最后果然在田里面发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
“我刚带着学生给麦子浇完水。”戴着眼镜的男人呵呵笑道,一拍脑袋:“我还真忘了,今天是除夕夜啊。”
【这场大会战历时三年,三年后,首都百万亩小麦的亩产真的增加到了三百斤!】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样板。】
几张陈旧的手稿出现在天幕上。
手稿里这样写着:#34;1949年,首都市小麦不到百万亩,亩产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麦亩产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麦亩产226斤,百万亩水浇地实现小麦亩产300斤目标……#34;①
从亩产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从124斤到226斤,仅仅用了3年!
亩产300斤也成为了报纸的头条,飞向了祖国各地。
“我们也要去向首都取经,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少地方政府和农人们都心动了,纷纷启程前往首都。
“这个法子好!”刘彻拍手叫好,兴奋的记下来。
他打算等那赵过来了长安,就给他在长安周边分个几百亩地当成试验田。
若是长安的经验成功了之后,再推向天下。
而在匆忙赶路的赵过,心里也在想这件事情,到时候可以先找陛下要块地来试验一下自己的#34;代田法#34;,然后他经过仙画启迪后,最近这段时间又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也都可以试一试。
哎,若是陛下能够像后世那样全力支持农学就好了。
不得不说,这一刻,他和他的新直属上司想到了一起。
而他的新直属上司兴奋过后
,发现自己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
造火药、造纸、造雕版、造农具、造水车和磨坊、造试验田……这些事情接踵而至,而且刘彻可以预料,仙画若是再放个几期,要做的事情肯定更多。
他的人手快要不够用了!
【当然,小麦的增产,也离不开优秀的种子。】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杂交小麦小偃6号。】
一颗小麦的种子被珍之重之的包裹在水晶亚力克中,看上去神圣无比。
【小僵6号是李振声院士的研究成果。有个说法是南袁北李,如果是杂交水稻的代表人物是袁老,那杂交小麦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老。】
李世民听到这里精神一振,此人也姓李,和朕同宗啊!
咱们老李家果然是人才辈出。
让朕来看看,你又要来介绍哪一位让朕得不到的人才,哼!
【李老的人生也蛮传奇的。当时他高中辍学,不知道要干点什么才好,结果在街上的时候就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简章,说可以免费提供食宿。他一想这可以啊,那就去考考呗。没想到,还真被他给考上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首都去研究牧草,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小麦的。几年后,他又被调到了陕西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正巧刚调过去就遇到了当地的小麦生起了大规模流行性疾病。这个病对小麦的生产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大流行时期甚至可以导致小麦绝收。】
“怎么了?这段时间见你们这么匆忙?”青年李振声问行色匆匆的同事。
“哎,别提了,有老乡的小麦起锈病了,我们这段时间都在田里面查看情况呢。”
“我也和你们去看看,我农学院时候可是研究小麦的。”
#34;行。#34;
到了田间,大片的麦子正是刚出完苗的时候,原本它们应该茁壮成长,但是现在那青翠的叶片上却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斑块,就像是生了锈一样。
“是条锈病。”青年李振声一眼就认出来了。
“可不是吗?而且现在情况已经严重了,恐怕用药也很难控制得住了。今年的收成,难咯!”他的同事愁眉苦脸,抱着头蹲在田埂上,#34;你说,这天底下要是有一种完全不怕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就好了。哎!”
这句话说到了
青年李振声的心里。
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里,他看着显微镜下面自己正在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