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66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不错了。要不然苏楠也不能担当起这个重担。她又不是酒店的专业大厨。
孙武刚一看有鱼有肉,有鸡有鸭,这还有什么挑剔的。“好,就按照这个来。不过做这些,你有时间吗?”
“主要还是咱们大师傅做,我教他。主桌的菜我亲自做,一定让嫂子吃个好的。”
孙武刚觉得这个安排挺好,“那行,我回去把菜单给你嫂子看看。”
“她最近还老是生我气,时不时的和我闹小性子。动不动甩脸色。”孙武刚也头疼。临着结婚闹这些,真的让人觉得心累。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他肯定会很慎重的考虑结婚这种事儿。
苏楠道,“是不是婚前恐惧症啊。”
“……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就是女人有些不安,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对未来有些不清楚。这个时候就要你说一些好话,给她信心。”
孙武刚:“……”他咋就没觉得恐惧呢?
他问苏楠,“那要是她一直恐惧咋办?”
苏楠打量了他一下,“那是不是说明,你有啥地方做的特别不好?”一个男人没办法给女人安全感和信任,必定是有啥地方不到位啊。
她道,“不过这都是我随口说的,可能只是舍不得家里人。你也别多想。只要结婚顺顺当当就成。”
“那我回头观察一下。女同志的心就和海底的针一样。”孙武刚感慨。
苏楠:“……”
她突然了解文静为什么闹性子了,和孙武刚这个粗性子的人在一块儿,很难不生气啊。
菜单给了食堂这边,还要提前买这些菜。
和大师傅约好了教菜的时间,苏楠就赶紧儿去上班了。
虽然苏楠在设计部就是个小透明。大概她去不去,影响都不大。但是苏楠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很看重的。觉得自己特别重要。每天坚持早到,工作从来不摸鱼。
她设计了凉鞋之后,又设计了凉拖。另外还加了高跟和低跟的。
设计鞋子就这样,一种款式可以做几种鞋子。
不过光是设计鞋跟的高度和形状,苏楠都花了了几天时间。还自己动手,去车间里面用手工做了一双样鞋穿在脚上,不断的试着鞋跟的舒适度。
手上都敲出了几个泡了。
温师傅看着她这么辛苦,问道,“设计部都这样?咋没看着他们来?”
那些设计部的人平时很少见着人呢,就是生产鞋子的时候过来看看样鞋。
苏楠道,“我这是合理的利用资源多学点东西。”
在外面能有这样的机械设备和材料?
这也是苏楠留在厂里不走的原因之一。这里的资源是外面找不到的。
她可没钱置办这些。
光是鞋跟,苏楠就自己做出了好多个,然后一个个的装在鞋帮子上面试。看舒适度,美观度。
再通过实物来修改稿子。
忙了几天,终于在五一之前,把鞋稿子画好了。
趁着刘姐他们交稿子的时候,苏楠也交上去了。
林主任知道她最近在忙这些,他也没说什么。但是看到苏楠画的鞋样子又和其他人风格不同的时候,心里就有些不满。
他不大喜欢这种特立独行的人。
贸然的去改变厂里的风格。他一个主任都没这个想法,一个刚来设计部的新人,就怎么就这么敢想呢。
抱着某种想法,林主任将苏楠的稿子压在了最下面。
苏楠发现了他这个动作,也没管他。
直接去找胡主任,商量着第二次代工的事情。
甭管鞋厂生产不生产,她是要这么做的。
不过这次苏楠不是用自己的名义,而是用的苏老太的名义。
毕竟她还是厂里的设计师,自己在厂里设计东西又自己做成品去卖,总不是很合规矩。上次也是特殊情况。
但是以苏老太的名义就不一样了。
属于客户就看中了这个设计师的设计,就想定这种款式。
胡主任虽然知道人家是一家人,但是本着再小的生意也是生意的想法,自然不会多说。
他就是觉得苏楠真的胆子挺大的,这次竟然直接是上次两倍的量,而且说后期还会加量。
胡主任道,“你上次卖得好,这次也不一定啊。不怕亏了?咱们说好的,这个是客户自己定的,卖不出去也不关厂里的事情。”
苏楠笑道,“既然做生意,那自然是自负盈亏,我会和客户好好谈的。”
胡主任笑着摇头。
忙完这些,苏楠晚上就和奶奶说了这个事儿。
回头用她的名字注册一家鞋店。
苏老太不懂这些,在听苏楠说了这些门道之后,立马同意了。
“那我是不是还要去帮忙啊?”
苏楠笑道,“我准备让柳柳来,之前说让她来城里干的就是这个。奶奶就不用操心了。”
“那我成东家了,我孙女成长工了。”
“现在不兴这个,现在是老板和雇工。而且私人老板还不能请多了人,要不然会被人查。不过咱家柳柳是咱们亲戚,外人更说不出啥。”
第二天苏楠就给工商局的小杨打电话,说有人会去办执照。到时候麻烦他帮忙引导一下,老人家啥也不懂。
工商局小杨干事:“……又是你啊。”
“我奶,是我奶。”
“……”不都一样吗?
小杨想着,这人可真是能折腾啊。
去年搞食堂,今年又搞鞋子。下海真的这么赚钱吗?他是不是也要试试看?
这发展速度实在是太让人羡慕了。
但是想到自己的好待遇,小杨干事又退缩了,关键是不知道做什么生意。
苏老太这营业执照是程刚带她去办的。
老太太第一次办这个,还挺新鲜。问了好多话。然后感慨,“还是新社会好啊,管的这么好啊。咱这老人家开店,也不怕有人找麻烦了。”
工商局的干事们最喜欢听这种经历年代多的老人家夸赞新社会了。
只有这种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的老人家,才真能体会到新社会有多好。